收到不少学弟学妹私信:"厦大保研到底看哪些条件?"作为去年成功保研的学姐,今天就给大家说点实在话。厦门大学2025年推免政策其实早有端倪,去年教务处就透露出要调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风声。不过别慌,核心要求还是那老三样:绩点、科研、竞赛。

先说成绩这个硬门槛。经管院去年保研最低要求3.7/4.0,外文学院3.6就能申请。但注意!这个分是经过专业排位折算后的,建议对照学院官网的换算表自己先算一遍。我室友就是没注意换算规则,结果差了0.03分错失机会。

科研项目这块有个新变化:今年开始接受已投稿未发表的论文,但要有期刊收稿回执。去年我们实验室小王就靠这个加了15分,他那个关于海洋微生物的课题刚好赶上学科建设重点方向。建议大家选题时多关注学校新成立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竞赛加分要特别注意认证范围。有个学妹拿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结果发现不在厦大认定的A类赛事清单里。推荐重点准备"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这些老牌赛事,具体清单在学生处官网能查到。

关于联系导师这件事,建议大家大三下学期就要行动。去年4月份我给心仪导师发邮件,附上课程论文和竞赛证书,结果导师直接让我参与组会。记住要找刚带完毕业班的导师,他们手头通常有新的课题名额。

对了说个重要提醒:今年开始实行材料复核制度。有个同学去年因为选修课成绩单少盖了章,耽误了半个月时间。所有材料建议准备三份,用不同颜色的文件袋分装,避免忙中出错。

厦门大学哪些专业保研竞争最激烈?2025最新数据曝光

厦门大学哪些专业保研竞争最激烈?2025最新数据曝光

每年到了保研季,厦大学子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所在专业的竞争情况。一份2025年的保研数据显示,厦大某些专业的“内卷”程度远超想象。今天咱们就结合最新数据,聊聊哪些专业“卷”得最凶,顺便给准备保研的同学提点实用建议。

一、保研“红海区”:这些专业挤破头

根据校内统计,管理学院的会计学和财务学专业连续三年蝉联保研竞争榜首。2025年会计学专业保研率仅为12%,相当于每8个人里只有1人能拿到资格。不少学生吐槽:“专业课平均分没上90,连填表的勇气都没有。”

紧随其后的是经济学院的金融学。这个专业每年保研名额约30个,但报名人数超过200人。有学生调侃:“厦大金融保研现场,人均手握国家级竞赛奖,实习经历能写满两页纸。”

工科领域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异军突起。由于人工智能行业热度持续走高,2025年该专业保研竞争比达到1:7,甚至有数学系、物理系的同学跨专业“抢名额”。

二、为什么这些专业特别“卷”?

1. 就业前景驱动:像金融、计算机这类专业,头部企业校招时明确偏好研究生学历。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HR透露:“厦大本科生的简历直接进人才库,但研究生简历会单独筛选。”

2. 学科实力加持:厦大会计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前三,导师团队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坐镇。很多学生直言:“冲着导师资源也得拼保研,考研风险太大了。”

3. 学霸扎堆效应:以经济学院为例,高考录取分数线常年位居全校前列。一位大二学生说:“我们宿舍四个人,三个在准备ACCA,还有一个在刷GRE,谁都不敢躺平。”

三、冷门专业也有“捡漏”机会

对比之下,人文学院的历史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的海洋生物技术专业保研成功率超过40%。一位成功保研到中科院的学长分享经验:“选对赛道很重要,我们专业虽然人少,但导师手里的国家级课题多,反而容易出成果。”

四、给保研党的三点干货建议

提前卡位:管理学院的同学从大二就开始联系导师,跟着做课题的往往能优先获得推荐资格。

差异化竞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可以尝试交叉领域,比如生物信息学方向,避开纯算法开发的激烈竞争。

关注政策变化:2025年厦大新增“乡村振兴专项保研计划”,涉农专业学生通过基层实践考核可直接获得推免资格。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外文学院的小林原本成绩中等,大二时主动帮教授整理外文文献,后来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最终逆袭获得保研名额。用她的话说:“找准发力点,比盲目刷分管用多了。”

(数据来源:厦门大学教务处内部统计,2025年4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