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学弟学妹的私信:"保研到上海大学到底值不值?""推免流程要注意哪些坑?"作为经历过完整推免流程、现已毕业的“上岸人”,今天就把我的真实经验揉碎了讲给大家。建议收藏这篇保姆级攻略,文末还整理了最新就业数据。
第一关:推免资格获取
上海大学推免系统开放时间比多数211高校早1周,去年8月20日就开放了预报名通道。我强调一点双非院校的同学,要重点准备这三个材料:
1. 核心课程成绩单(必须加盖骑缝章)
3. 竞赛获奖证明扫描件(建议提前分类打包)
第二关:面试避雷门道
去年参与面试的37位同学中,有9人因为这三个细节被扣分:
对着摄像头读稿(面试官会直接打断)
穿着休闲装(建议商务休闲风格)
网络延迟超过3秒(务必提前测试网速)
最常被问的3类问题:
1. 为什么选择我们学院而不是交大/复旦?(标准回答模板见评论区)
2. 如果被录取会如何规划研一生活?
3. 毕业论文与意向导师研究的契合点
第三关:就业真实数据
根据2023届毕业生去向统计:
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占比32%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占比18%
选调生/公务员占比15%
继续深造占比2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经管类研究生平均实习时长达7.2个月,理工科则普遍需要参与2个以上实验室项目。
答疑专区:
Q:非上海生源落户政策有变化吗?
A:2024年起推免生可直接走人才引进通道,无需凑满72分
Q:宿舍是几人间的?
A:宝山校区多为双人间,嘉定校区新启用的博士楼有单人间
上海大学推免政策有哪些新变化?最新捋清
一、申请门槛更看重“长线表现”
往年卡在绩点3.5的硬杠杠今年松动了,改成了专业前30%自动获得资格。不过别高兴太早,教务处新增了三年无挂科记录的要求,哪怕补考通过也不行。有个读材料的大三同学跟我吐槽:“去年学长挂过一门专业课,后来补考90分照样能申请,今年这政策一改,得从大一开始就绷紧弦了。”
二、加分项大洗牌
1. 竞赛分类更精细: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这类A类赛事加分力度加大,比如国奖从加1.5分涨到2分,但文体类奖项普遍缩水30%。
2. 科研权重提升:以第一作者发核心期刊的加分值翻倍,参与导师课题的证明必须附项目结题报告。有个细节要注意:今年开始认可EI会议论文,但必须提供检索证明。
3. 志愿服务新添两类:参与乡村振兴支教半年以上或国际赛事志愿者的经历,能加0.5分,有学生调侃这是“上山下乡2.0版”。
三、面试环节玩真的
最大的变化当属取消校内保护政策,所有申请者统一参加盲审答辩。现场抽签决定考场,评委名单提前半小时才公布。上个月模拟面试时,有个机械专业的学霸就栽了跟头——他精心准备的“熟人导师”根本没出现在评委席,反倒被外院教授问懵了。
四、跨专业推免开新口子
理工科往经管方向转现在有专项通道,但得先修满《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三门课。有意思的是,新闻传播学院新增了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的接收名额,要求提交作品集,抖音10万粉的账号运营经验居然算有效材料。
五、材料审核动真格
今年启用了学术成果查重系统,课程论文和竞赛报告都要过机检。有个学生会的朋友透露,上周抽查发现5份申报材料存在抄袭,直接取消了申请资格。推荐信也改成了电子加密防伪格式,想找代写的可得小心了。
六、特殊通道有惊喜
退伍大学生士兵的推免名额增加了50%,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满120小时的,材料审核时可走绿色通道。艺术类专业出了新规——省部级展览入选作品等同于一篇核心期刊,这让美院的同学直呼“春天来了”。
七、时间轴往前赶
网申系统开放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9月1号就启动,但材料提交截止日反而延后到10月10号。留给大家找导师写推荐信的时间更充裕了,不过各学院的复试安排都压缩在10月下旬的两周内,外地考生得提前规划行程。
八、师生互选新模式
新增的导师双选系统挺有意思,学生可以填报三个志愿导师,系统根据导师评价和学生履历自动匹配。有个计算机系的教授私下说,今年他收到的预选学生里,有两位虽然绩点不高,但GitHub上的开源项目特别亮眼,直接被列入了优先名单。
关于材料准备,今年特别强调原始凭证保管。有个申请者吃了亏——他大二时参加的学术会议,当时没问会务组要盖章的参会证明,现在补开证明来不及,白白少了0.3分的加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