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保研党都往哪儿跑?"每年9月,这个问题都会成为校内论坛的热门话题。作为东三省老牌985,吉林大学2023届共有1876人获得推免资格,保研率高达19.7%(数据来源:吉大教务处)。笔者蹲守图书馆采访了30位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结合官方公布的推免数据,给大家扒一扒最真实的保研去向。
第一梯队永远是"清北复交人",今年共有87人成功上岸。但有个冷知识:吉大学生最偏爱的其实是浙大计算机学院,近三年稳定输送20+人。计算机学院李学姐透露:"浙大给吉大的接收名额比多数北方院校多,实验室设备新,导师项目资源多到做不完。"
要说黑马当属深圳大学,这个双非院校今年接收了14位吉大学生。医学院王学长现身说法:"深大附属医院实操机会多,导师团队有5位院士坐镇,关键是研究生月补助3800元起,比很多985都实在。"(数据来源:深圳大学研招网)
本地院校反而成了保底选择。东北师大接收吉大学生数量从2019年的62人降到2023年的28人,"能去北上广深,谁愿意留长春挨冻"成了多数人的心声。不过家在吉林的张同学提醒:"想当老师的同学注意,东师学科教学专业保研竞争小,还有'本硕博连读'绿色通道。"
“老江湖”个人觉得出三条铁律:1.别盯着专业排名,要看导师近三年论文产出量 2.提前查清院校是否要求六级550+等隐性门槛 3.中科院各研究所往往比高校更容易上岸。今年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小刘直言:"这里不看出身看成果,我本科发过两篇EI论文,面试当场就签了预录取。"
吉林大学保研生最常踩的三大坑
每到保研季,吉大校园里总能看到抱着材料小跑的同学。作为老学长,我亲眼见过太多人明明成绩优秀,却因为细节疏忽和保研机会擦肩而过。今天咱们不说虚的,直接上干货,讲讲那些年保研路上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
第一坑:材料整得花里胡哨,关键信息反出错
去年有个学妹,把个人陈述做成精装画册,结果教务处老师翻开第一页就皱眉头——出生日期写成农历阳历混搭格式,专业名称写的是平时大家说的简称。这种低级错误直接让材料进了"待定区"。
保研材料准备要记住三个原则:
1. 证件类复印件必须清晰(身份证学生证别用手机随便拍)
2. 获奖证书按时间倒序排列(的放最上面)
3. 个人陈述切忌套模板(去年某院老师收到7份开头都写"自幼热爱本专业"的)
建议在宿舍搞个"材料互查小组",互相挑错比自个儿检查管用多了。
第二坑:以为成绩好就稳了,导师面谈放鸽子
咱们学校机电学院去年有个专业第三的学霸,给心仪导师发邮件就写了三句话。结果导师回复让他说说对实验室项目的想法,他拖了一周才回消息,说一千,道一万被隔壁寝室准备充分的中游同学截胡。
跟导师沟通要注意:
发邮件别用非主流昵称(qq邮箱建议改成姓名全拼)
提前查清楚导师研究方向(至少读三篇近期的论文)
面谈时带着成绩单和项目资料(别只带个手机就去了)
有个小技巧:去知网查导师带过的研究生论文,致谢部分往往藏着重要信息。
第三坑:面试当考试,尬聊毁所有
去年经管院面试现场,老师问"你关注的经济热点",有个同学把准备的模型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当天早上刚发布的货币政策。全场老师都在低头看手机查新闻,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面试准备要分三步走:
1. 专业基础题(把核心专业课目录过三遍)
2. 科研经历深挖(项目里用过的试剂厂家都要记得)
3. 时事热点追踪(学院官网+专业领域顶刊最新动态)
记得穿有领子的衣服(polo衫也行),去年有个穿文化衫的同学,被问是不是走错面试场了。
亲情提示大家:保研系统填报那几天,一定要找网速快的地方。去年有人蹲在宿舍楼梯间填志愿,结果提交瞬间WiFi断连,眼睁睁看着名额被占。食堂二楼的教工就餐区网速最稳,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