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同学私信问复旦保研的具体要求。作为经历过推免的老学长,我整理出三个最关键的信息点,尤其是第二点80%的人都会忽略!
第一,成绩单要看"有效排名"。复旦不仅看绩点,更关注专业核心课的加权成绩。建议提前联系教务老师打印带排名的正式版本,注意教务处公章必须清晰。
第三,面试环节要准备"反向提问"。去年通过率最高的考生,都在对了环节问了类似"课题组目前是否需要XX技术方向的支持"这样的问题,当场就有教授递出橄榄枝。
我强调一点,复旦医学院和微电子学院今年新增了实验室预考核环节,需要提前准备10分钟英文成果汇报,建议用"3分钟背景+5分钟方法+2分钟展望"的结构。
复旦大学推免生导师选择门道
(开头自然带出关键词)每年一到推免季,复旦校园里总能看到抱着材料四处打听导师情况的同学。选导师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今天咱们就唠唠怎么避开那些“老江湖”踩过的坑。
一、先摸清自己的研究兴趣
别急着看导师头衔,先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半天。翻翻近三年《中国研究生》杂志,或者刷一刷复旦各院系的学术动态,找到那个让你眼睛发光的领域。比如经管学院在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社政学院有人在做老龄化社区服务创新,这些都可能藏着你的学术兴趣点。
二、导师资源要这么查才靠谱
别光盯着官网简介,那都是三年前的模板了。教你个绝招,去知网搜导师近五年的论文,看他是单打独斗还是带着学生发文章。重点看二作三作的学生名单,这些很可能就是带过的推免生。再偷偷说个窍门,周五下午去光华楼咖啡厅坐坐,说不定能听见学长姐聊哪个实验室设备新,哪个课题组经常去国外开会。
三、团队氛围比想象中重要
去年有个工科院的同学,冲着长江学者的名头选了导师,结果发现组里每周要交三次实验报告,同门之间还藏着掖着数据。现在教你三招探虚实,1.看课题组公众号发的日常照片,是死气沉沉还是经常团建;2.找该组的硕士生打听毕业去向;3.观察导师参加学术会议时,是只带博士生还是也给硕士生机会。
四、别被导师title唬住了
院士、长江学者这些名头确实耀眼,但年轻副教授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比如微电子学院的张老师,虽然刚评上博导,但手头有三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亲自带学生跑fab厂,去年组里两个硕士都发了顶会。记住,能手把手教你的导师,比只在开学典礼见得到的"大牛"实在得多。
五、联系导师要讲究火候
千万别等九月系统开了才行动,现在就该准备了。邮件别写"尊敬的教授"这种群发称呼,换成"王老师您好,拜读过您2023年发表在《经济研究》的XX论文"。附件别只放成绩单,附个两页纸的读书笔记,说说你对导师某篇论文的理解。有同学去年用这招,导师当天就约了面谈。
见面聊的时候注意这些细节,如果导师问"你在读什么书",千万别背教材目录;要是提到"我们组比较多多动手",可能意味着要常跑调研;说到"学术道路是场马拉松",大概率是提醒做好读博准备。这些暗语,懂的都懂。
学姐提醒下,复旦研究生院的官网每周三下午会更新导师招生信息,各院系教务老师那里有最新版的《导师指导手册》。记得提前准备好三套备选方案,毕竟热门导师的席位,可是要抢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