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同学私信:"学姐,大连东财保研竞争大吗?""双非学生推免东财有希望吗?"作为当年通过推免进入东财的“上岸人”,我必须掏心窝子说句实话——东财保研真不是适合所有人。今天就用大白话,把保研东财的真相掰开揉碎讲清楚。

先说硬核数据:2023年东财接收推免生占硕士总名额的35%,金融学院报录比达到7:1。但别被数字吓到,东财推免有3个隐藏优势:一是专业课考核占比60%,不像某些985过分看重竞赛;二是对跨专业包容度高,去年统计与数学学院有27%的学生是跨保;三是东财特有的"导师预选制",10月份就能提前锁定心仪导师。

但以下4类学生要特别注意:

1. 想冲985头衔的:东财虽是财经类强校,但毕竟是双非。去年有个学弟放弃东财offer二战央财,结果调剂到B区,现在后悔不已

2. 科研经历空白的学生:东财导师特别看重实证分析能力,哪怕没发过论文,有计量建模经历会加分

3. 北方生源要警惕:东财在东北认可度超高,但江浙沪就业时,有些企业会优先本地财经院校

4. 英语薄弱的学生:国际经贸学院保研面试全程英文,其他学院也要求六级500+或雅思6.0

保研流程要抓住3个关键时间点:5月关注学院官网的夏令营通知(东财很多专业不开夏令营)、9月28日推免系统开放当天必须完成填报、10月8日前务必确认导师。去年有个同学因为晚提交材料2小时,错失产业经济学名额。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就业,东财在券商、银行、国企体系确实能打。2023届硕士毕业生进TOP10券商的占比12%,东北地区银行管培生中,东财学生占37%。但要注意,想进总部风控岗的,最好选金融工程专业;想做财务管理的,会计学院有华为、美的等名企定向培养项目。

亲情提示:东财推免系统有个特别设置——允许同时报2个学院,但复试时间冲突要自行协调。建议把经济学院和统计学院组合报考,这两个院考试科目重合度高,复习效率翻倍。

东财保研失败的人,都踩过这三个坑

东财保研失败的人,都踩过这三个坑

一、以为成绩好就稳了?政策没吃透才是大忌

“我绩点专业前三,结果连初审都没过!”——这是去年保研失败的小李的原话。他错在哪儿?光盯着成绩,却忽略了保研政策的细节。比如:

1. 加分项没算明白:东财保研的竞赛、论文加分规则每年可能有微调,有人以为拿个省奖就能加分,结果发现必须是指定名单内的比赛;

2. 必修课拖后腿:有个同学总评排名前5%,但有一门专业必修课刚过及格线,直接被卡;

3. 跨专业保研要求更高:想从会计跨保金融,对方学院可能额外要求数学类课程成绩。

建议:把学院发的保研细则打印出来,用荧光笔标出硬性条件,找往届学长姐核对实际执行情况,千万别自己“觉得没问题”。

二、材料准备像“抄作业”,一眼看出不走心

去年有个同学的材料被老师当面吐槽:“你这个人陈述,连我们学院名字都写错了。”保研材料最怕三种敷衍:

1. 个人陈述写成流水账:通篇都是“学习刻苦”“团结同学”,却不说具体做了什么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

2. 推荐信找错人:随便找个没接触过的教授签字,不如找真正带过你竞赛、课题的老师;

3. 证明材料缺斤短两:比如漏交英语六级成绩单原件,或用实习证明代替实践证明。

反面教材:有人把同一份个人陈述同时投给北大和复旦,结果把“复日大学”写成了“复日大学”(实际是“复旦大学”),直接被筛掉。

三、面试栽在“没想到的问题”上

保研面试最怕的不是答不上来,而是答非所问。这几个高频翻车现场要警惕:

专业问题:被问到“用货币政策工具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结果一直背课本理论,没结合实时热点;

压力测试:老师说“你专业排名第5,我们只要前3”,马上慌到语无伦次,其实这是在考察应变能力;

细节漏洞:简历里写“精通Stata”,却被追问“怎么用面板数据做稳健性检验”,直接露馅。

实战技巧:提前模拟面试,找同学扮演“毒舌考官”,专挑简历里的模糊点提问。比如你说“参与某课题”,就一定会被追问“你具体负责什么”“遇到什么困难”。

保研从来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事,那些成功的人,往往从大二就开始盯着政策攒加分,反复打磨材料细节。如果你现在还在大二大三,赶紧对照看看:成绩单有没有短板?竞赛列表够不够硬?如果已经走到保研关口,记住一句话:把每个环节当高考,多检查一遍材料,多练一次模拟面试,可能就比别人多一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