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拿到推免资格时,我和大多数保研er一样,想着终于能松口气了。可三个月后的今天,看着自习室里埋头备考的考研党、实验室里写论文的直博生,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温水煮青蛙"。

记得保研结果刚出那会儿,我每天睡到自然醒,追剧追到凌晨三点。直到有天看到考研室友凌晨五点起床背单词,突然发现自己的状态特别像这四类人:第一类是彻底躺平型,总觉得保研上岸就万事大吉;第二类是跟风实习型,简历投得天花乱坠却毫无规划;第三类是假装学习型,每天泡图书馆刷手机;第四类是过度焦虑型,明明有时间却总担心被后来者超越。

后来跟导师深聊才发现,保研后的空档期才是拉开差距的关键期。隔壁班推免清华的王学姐,这段时间系统学习了计量经济学;室友虽然考研失利,却用这三个月考下了教师资格证。而我自己,除了体重涨了十斤,好像什么都没留下。

给学弟学妹们三个实用建议:第一,至少掌握一项硬技能,Python或SPSS都不错;第二,提前联系导师参与课题,很多导师愿意带推免生;第三,每周保持20小时有效学习时间,别让学习能力退化。记住,保研不是终点站,而是换乘站。你现在偷的懒,研一都要加倍还。

发现很多保研er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保研后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下期我们具体聊聊。

保研后联系导师的五个黄金时间点

保研后联系导师的五个黄金时间点

保研成功后,联系导师可是门“技术活”。找对时机,能让你事半功倍;踩错时间点,可能连导师的面都见不上。今天就跟大家唠唠,保研后和导师建立联系的五个关键节点,全是“懂行的人”的实战经验。

1. 确定保研资格后(别急着躺平)

收到保研通知后的第一周,趁热打铁最合适。这时候导师手里名额相对充足,你可以:

整理好本科成绩单+科研/竞赛成果

在学院官网扒导师研究方向,重点看近3年论文

邮件标题别写“求收留”!试试《XX大学XXX关于XX方向的研究请教》

举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学弟把导师论文里的实验数据做了可视化分析,附在邮件里直接收到面试邀请。

2. 录取结果公示期(抢跑要技巧)

看到自己名字出现在公示名单的48小时内,赶紧做两件事:

① 给意向导师发简短微信/短信(提前找学长打听联系方式)

② 带上简历直接去实验室“偶遇”,别空手!带份打印好的研究设想(哪怕不成熟)

这时候导师正在组建新团队,主动的学生特别加分。记得穿得学生气些,太正式反而显得拘谨。

3. 开学前一个月(弯道超车期)

暑假别光顾着旅游,做这些准备:

混进师门微信群(让师兄师姐拉你)

提前啃完导师指定的基础书目

帮着整理实验室设备清单(导师绝对眼前一亮)

去年有个妹子开学前帮导师整理了十年来的实验数据,开学直接进了核心项目组。

4. 新生见面会当晚(黄金24小时)

参加过学院组织的导师双选会后,当天晚上必须:

给聊得投机的3位导师各发定制邮件

附上见面时讨论的延伸资料(比如相关文献包)

微信申请备注“今天提问XX问题的学生”

这样操作比等系统分配靠谱得多,有个同学靠这招从候补逆袭成关门弟子。

5. 第一次组会结束后(巩固战果)

千万别开完组会就溜!抓住这三个动作:

主动整理会议纪要发给导师

针对汇报内容提1-2个高质量问题

提前申请下次组会的旁听资格

导师最怕“已读不回”的学生,这时候展现执行力比表决心管用一百倍。

对了说个大实话:联系导师就像谈恋爱,既要主动出击又要把握分寸。每周联系别超过1次,每次沟通带点“干货”,群发邮件是大忌。准备好这三样法宝——本科阶段最能打的成果、清晰的研究兴趣方向、对导师成果的真实了解,保准你能找到合拍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