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写给准备申请深圳大学体育学院保研的同学。作为广东唯一拥有体育学博士点的院校,深大体院近年保研竞争愈发激烈。结合5位2023级成功推免生的真实经历,我们整理出这份接地气的别上当门道。
首先必须明确深大体院的保研硬门槛,专业排名前15%是基本线,但实际录取中前5%更稳妥。去年运动训练专业录取的9名学生中,有8人获得过省级以上比赛前三名。建议大三上学期就开始整理参赛证书、科研论文等材料,特别注意校级荣誉证书需加盖教务处公章。
面试环节最容易踩的三个坑,一是过度展示专业技能而忽视理论阐述,有位健美操国家一级运动员因此被刷;二是对体院导师研究方向了解不足,建议提前精读3-5篇导师近三年论文;三是英语口语准备不充分,虽然简章要求四级425分,但实际面试会有专业英语问答。
今年新增的体能测试环节要特别注意,深大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测试,引体向上/仰卧起坐、50米跑、立定跳远三项必须达到良好等级。往届有学生因体测未达标,即便综合排名第一也被淘汰。
关于导师选择,建议重点关注运动康复和体育教育方向的导师团队。这两个方向近三年课题经费年均增长40%,2022年分别获批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学生分享经验,提前参与导师的线上讲座并提问互动,能有效提升印象分。
材料提交要特别注意时间节点。去年有同学因错过9月15日的系统预填报,导致正式推免时无法选择深大。建议建立包含材料清单、截止日期、联系方式的进度表,最好能找到往届学长做材料复核。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在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底测什么?为啥学校年年搞体测?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保证接地气、不绕弯子!
一、这标准到底是啥来头?
简单说,它就是国家给全国学生定制的一套“健康体检表”。从小学到大学,每个年龄段都有对应的测试项目,比如跑步、跳绳、肺活量这些。目的就一个,让娃们别光顾着学习,身体也得跟得上!现在孩子动不动就近视、体能差,这标准就是提前发现问题,帮家长和学校敲个警钟。
二、体测项目藏着哪些小心思?
别看就是跑跑跳跳,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1. 50米跑测爆发力,800/1000米看耐力,现在娃们普遍缺这两样。
2. 坐位体前屈专门针对柔韧性,教室里坐久了容易腰背僵硬。
3.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直接反映核心力量,很多男生连3个引体向上都费劲。
4. BMI指数(体重身高比)这个最实在,直接告诉你孩子是不是“虚胖”。
去年新调整的项目里加了跳绳,为啥?因为研究发现,跳绳能同时练协调性和心肺功能,比单纯跑步有意思,孩子们更愿意练。
三、家长别光催学习!这些事现在就得做
1. 周末别宅家,带孩子去公园跑两圈,哪怕踢毽子、丢沙包都行,总比盯着手机强。
2. 饮食要盯紧,少点外卖奶茶,食堂吃不饱可以带个煮鸡蛋或坚果加餐。
3. 别替孩子找借口,说什么“遗传体质差”,大部分孩子练一个月立定跳远都能进步10厘米。
四、学校也在悄悄改变
现在很多学校开始“课间操升级”——以前是广播体操,现在有的改成搏击操、跳绳打卡;体育课也不让随意“放羊”了,必须按年级教专项技能。北京某小学甚至搞起了“教室拉伸操”,下课铃一响全体站起来扭扭腰,效果比批评孩子坐姿不好强多了。
五、常见问题答疑
体测不及格影响毕业吗?
目前大部分地区是挂钩的,但别慌!只要平时认真练,补测基本都能过。
吃啥能临时抱佛脚?
体测前三天多吃碳水主食储备能量,香蕉、巧克力能快速补糖分,但长期还是得靠锻炼。
孩子死活不愿意动咋办?
试试“游戏化”锻炼,用运动手环挑战每日步数排名,或者全家组团夜骑共享单车。
说到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像个健康天气预报,提醒咱们别等孩子跑不动、跳不高了才着急。从今天开始,放学后别急着催作业,先带孩子下楼拍会儿球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