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的保研季都是高校学子最关注的热点。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和各校公示信息,我们整理了2024年保研率排名前十的高校名单(数据截止2023年12月)。

第一名毫无悬念仍是清华大学,34.7%的保研率继续领跑。北京大学以33.2%紧随其后,这两所顶尖学府每年稳定保持三分之一的推免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异军突起,凭借其独特的培养模式,保研率首次突破30%大关。

中游梯队呈现新变化,复旦大学(29.8%)、上海交大(28.5%)、浙大(27.9%)组成"华东三强",中国科大(26.4%)保持理科优势,南京大学(25.7%)、同济大学(24.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3.6%)分列八至十位。

保研率高的院校普遍呈现三个特征,

1. 学校层次,985院校平均保研率21.3%,双一流高校约15.8%

2. 学科优势,基础学科保研名额普遍多出应用学科20-30%

3. 政策倾斜,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院系保研率普遍上浮5-8%

需要提醒的是,保研率≠录取难度。像清华钱学森班保研率高达90%,但高考录取分数线超过普通专业30分。建议考生关注目标院系的具体保研政策,很多双非院校的特色专业(如南邮通信工程、杭电计算机)保研率也能达到15%以上。

特别提示,

各校实际保研名额以当年9月公示为准

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可能有额外推免名额

参军入伍、支教保研等特殊通道可增加机会

相关阅读推荐,《双非院校哪些专业保研率高?》

双非院校哪些专业保研率高?

双非院校哪些专业保研率高?

一、医学类专业,资源集中,名额稳定

医学类专业一直是保研率较高的领域,尤其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方向。很多双非医学院校虽然综合排名不高,但学科实力扎实,甚至拥有直属附属医院。这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水平要求严格,学校为了培养优质人才,往往会预留更多保研名额。

比如一些地方性医科大学的临床专业,保研率能达到10%-15%,甚至超过部分211院校。如果你能接受较长的学习周期,医学方向是个稳妥的选择。

二、师范类专业,政策倾斜,需求量大

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保研率普遍较高。国家近年来对教育行业的扶持力度大,师范院校本身承担着培养教师的任务,许多学校会通过“硕师计划”或定向保研项目,鼓励学生深造。

另外,像学科教学(语文、数学)这类专硕,部分双非师范院校的保研名额甚至超过学硕,竞争压力反而更小。

三、工科特色专业,行业对口,学校重点培养

一些双非院校的工科专业,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等,如果学校本身在行业内口碑好(比如有校企合作项目或重点实验室),保研率也会“水涨船高”。

举个例子,某理工类双非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因为长期和当地科技企业合作,科研成果突出,保研率能达到12%以上。这类专业的关键在于,学校是否舍得投入资源,学科是否有硕士点或博士点

四、农林类专业,冷门赛道,竞争压力小

农学、林学、动物医学等专业,虽然报考热度不高,但保研率往往“闷声发福利”。很多农林类双非院校为了吸引优质生源,会通过增加保研名额、降低绩点门槛等方式留住学生。

比如某农业大学的园艺专业,保研率常年维持在15%左右。如果对专业本身不排斥,这类“小众赛道”反而更容易弯道超车。

五、理学基础学科,学术导向,名额集中

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双非院校中保研率也相对可观。因为这类专业本身需要学术研究型人才,学校会通过“本硕连读”或“实验班”的形式集中培养。

比如某综合类院校的化学基地班,保研率能达到20%以上,远高于普通班级。不过这类专业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要求较高,适合愿意深耕科研的同学。

选专业的三个小技巧

1. 看硕士点数量,优先选择本校有硕士点的专业,保研时“近水楼台先得月”;

2. 查学科评估结果,即使学校是双非,但专业评级在B-以上的,资源更有保障;

3. 问学长学姐经验,了解往届保研去向,比如是否有985院校的固定接收名额。

学姐提醒一句,保研不是“躺赢”的游戏,无论是985还是双非院校,关键还是尽早规划,把绩点、竞赛、科研这些硬指标扎实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