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本校最常被问什么?学长姐掏心窝子个人觉得
收到好多学弟妹私信,"保研本校会被老师问哪些问题哈?会不会比外校简单?"作为去年刚通过推免的"老油条",我把真实经历和身边同学的案例整理成这份接地气的别上当门道。
一、材料准备别踩雷
1. 成绩单别光印中文版,我室友就因为没交英文成绩单,被教务处打回来重新排队盖章
2. 推荐信要找对老师,教专业课的副教授比不熟的教授更合适,去年隔壁班小王找的院士推荐信反而被质疑真实性
3. 项目经历要量化,别说"参与科研项目",要写"完成3组对照实验,数据处理量达800+条"
二、面试高频问题清单
1. "为什么选择留本校?"(千万别回答离家近/食堂好吃)
2. "如果拿到外校offer会怎么选?"(标准答案模板见文末)
3. "本科阶段最失败的经历"(重点要讲怎么改进的)
4. "研究生期间想研究什么方向"(提前看准导师近3年论文)
5. "有没有联系过其他导师"(老实说但别透露具体信息)
三、“老江湖”的血泪经验
1. 别穿正装,去年穿西装去的同学被老师笑问是不是来卖保险的,得体休闲装最稳妥
2. 提前踩点会议室,有同学因为走错楼迟到,心态直接崩掉
3. 准备1分钟家乡话版自我介绍,去年有个广东同学突然被要求用粤语介绍,当场懵圈
四、导师沟通小技巧
1. 联系导师最佳时间是公示推免名单后3天内
2. 第一次见面带纸质版材料比发邮件强10倍
3. 遇到导师说"名额不确定",第二天就去他实验室帮忙打杂
对了说个大实话,保研本校最大的优势是信息差。去年我们专业90%的面试问题,都能在往届学长姐的课程作业里找到线索。现在赶紧去借大三学长的专业课笔记,说不定面试时就能碰到原题。
相关延伸阅读,《保研本校如何选导师?这3个坑千万别踩》
保研本校如何选导师?这3个坑千万别踩
第一坑,盲目追“大牛”,结果成了课题组“工具人”
很多同学一提到选导师,脑子里立马蹦出“院士”“院长”“项目大佬”这些标签,觉得跟着大牛导师必然前途光明。但现实很骨感,大牛导师往往行政事务多、带的学生也多,你可能一学期都见不到他几次。
真实案例,学长A跟了某学院副院长,本以为能蹭到资源,结果导师常年出差,课题组全靠博士师兄带。开组会时导师连他名字都记不住,更别说指导科研了。说一千,道一万毕业论文全靠自己折腾,差点延毕。
“防坑”建议,
如果看重一对一指导,优先选“上升期”的年轻导师(比如副教授)。他们时间更充裕,甚至会手把手带学生做实验、发论文。
打听导师名下硕士生的毕业去向,如果大部分学生能按时毕业且有成果,说明导师靠谱。
第二坑,只看研究方向,忽略导师性格
研究方向契合很重要,但导师的性格和培养风格更能决定你未来三年的幸福指数。比如你是个“躺平党”,却选了个“007式”push型导师,每天早八晚十打卡,组会周周汇报进度……这种日子想想都窒息。
如何判断导师风格,
1. 直接问学长学姐,“导师平时管得严吗?”“组会频率高吗?”这些信息比官网简介真实100倍。
2. 观察细节,给导师发邮件,如果他回复速度慢、内容简短(比如“可以,同意”),大概率是放养型;如果回复详细且要求明确,可能比较严格。
第三坑,拖到说一千,道一万一刻才联系导师
保研本校最大的错觉就是,“反正导师都是自己学院的,随时都能找”。结果等到公示期结束,才发现心仪导师早就被“预定”完了,只能被动分配。
正确操作,
提前锁定目标,大三暑假就整理好导师名单,按优先级排序(建议备选3-5人)。
暑假开始套磁,发邮件时附上简历和成绩单,简单说明你的科研兴趣。比如,“我对您研究的XX方向很感兴趣,本科期间参与过XX项目,希望能加入您的团队。”
脸皮要厚,如果导师没回复,一周后可以直接去办公室“偶遇”,当面表达意向。
附赠实操技巧,3招摸清导师真实情况
1. 混进实验室,借口“想提前学习”去导师课题组晃悠,观察学生状态。如果大家愁眉苦脸、键盘敲得飞起,建议谨慎考虑。
2. 查论文署名,看看导师近几年发的论文,一作是学生还是导师自己。如果学生能当一作,说明导师不抢成果。
3. 看课题组“传承”,如果某个导师每年保研名额都被本校生提前占满,大概率是口碑王者,闭眼跟!
学姐提醒一句,选导师和谈恋爱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千万别光看表面光环,多打听、多对比,避开这三个坑,你的研究生生涯就成功了一半!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