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上千名艺术生挤破头想通过保研进入上海戏剧学院编导专业,但真正能拿到推免资格的不超过30人。作为带过5届保研生的专业课老师,我发现80%的学生都栽在三个"隐形门槛"上。

第一道坎是作品集的"潜规则"。去年有个学生拿着抖音百万播放量的短视频来面试,结果直接被刷。上戏更看重能体现导演思维的完整作品,比如15分钟以上的微电影,或者完整的话剧分镜脚本。记住,作品集里至少要有一个用专业设备拍摄、有完整后期制作的成片。

第二道坎是导师推荐信的"隐藏分"。别随便找大咖教授签名,去年有学生拿了某知名导演的推荐信反而被质疑真实性。最好的组合是,1封来自实践导师(剧组导演/制片人)+1封理论导师(本科专业教授)。推荐信里要有具体案例,比如"该生在某某剧组担任执行导演期间,独立完成了3场夜戏调度"。

第三道坎是面试时的"情景测试"。去年面试现场突然让考生用手机给矿泉水瓶拍30秒创意短片,很多学生当场懵掉。平时要多练习限时创作,重点训练用日常物品讲故事的思维。可以每周和朋友玩"即兴创作接龙",随机抽三个物品编故事。

保研成功的张同学分享经验,"我从大二开始攒作品,每学期至少拍2部微电影。大三跟着话剧团做执行导演,积累的现场调度经验在面试时加了分。"她的作品集特意放了1部手机拍摄的实验短片,展示不同设备的掌控能力。

上戏保研面试必问的三个问题

上戏保研面试必问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选择上戏?”

千万别小看这个“基础题”。老师想听的可不是“上戏名气大”“艺术氛围好”这类客套话,而是你真正了解这所学校多少。

回答关键点,

1. 细节为王,提到具体的院系特色或导师研究方向。比如,如果你报考戏剧文学专业,可以聊聊对上戏某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印象深刻,或者对某门特色课程(如“戏曲改编实践”)感兴趣。

2. 个人匹配度,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上戏能给你什么。例如,“我之前参与过校园话剧编剧,发现自己在传统剧本结构上有短板,而上戏的‘当代戏剧创作工作坊’正好能帮我补足这一块。”

3. 接地气加分项,适当提到校园文化或地域优势。比如,“常去安福路看话剧,每次路过华山路校区都觉得这里有一种‘剧场就在身边’的创作氛围。”

问题二,“你看过什么戏/读过什么专业书?”

这个问题专治“临时抱佛脚”。考官一听就能分辨你是真热爱还是纯应试。

避坑攻略,

忌跟风蹭热度,别一窝蜂说《雷雨》《茶馆》,除非你有新角度。比如聊小剧场实验话剧《枕头人》,可以谈谈它如何用非线性叙事挑战观众心理预期。

忌泛泛而谈,别说“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而要具体到某一章节甚至某句话。例如,“读《空的空间》时,布鲁克说‘剧场是演员和观众共享的呼吸’,这让我在排戏时更注重现场互动设计。”

关联个人实践,如果你是表演方向,可以结合看过的戏说自己的表演尝试,“看完《不眠之夜》后,我尝试在毕业大戏里加入沉浸式动线设计,观众反馈证明这种突破传统观演关系的方式确实有效。”

问题三,“如果录取,未来三年想研究什么?”

这个问题考察你的学术敏感度和规划能力。记住,研究方向不怕“小”,就怕“空”。

高分策略,

1. 切口要细,别张口就是“中国戏曲发展研究”,可以缩小到具体领域,比如“江浙沪地区滑稽戏的方言叙事策略”或“沉浸式剧场中观众参与度的量化评估”。

2. 展现资源意识,说明上戏能提供哪些支持。例如,“听说表演系有VR戏剧实验室,我想结合数字技术研究肢体语言在虚拟空间的表达可能性。”

3. 留有余地,适当表达探索意愿。比如,“目前对民国时期海派话剧的舞台美术感兴趣,但具体方向希望能在导师指导下进一步聚焦。”

学姐提醒, 面试时尽量放松,把老师当同行聊天。上戏偏爱有“鲜活气”的学生——比起完美答案,他们更想看到你对专业的真实热情和独立思考。比如提到某个观点时,可以自然地带一句,“这可能有点理想化,但我排毕业大戏时试过……”这种“理论+实践”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背稿子更打动考官。

准备好这些,带上你的作品集和真诚的态度,面试现场就是你最好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