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材料非全保研到底怎么操作?"作为去年刚走完流程的“老江湖”,今天就把我的经验掰开揉碎说给大家听。首先明确,哈工大材料学院确实开放非全日制保研名额,但和全日制比有三大不同,一是需要单位同意报考证明,二是课程安排在周末,三是实验室考勤要求更灵活。
报名材料要准备六样东西,本科成绩单(前三年均分85+稳妥)、科研成果证明(专利比论文管用)、导师推荐信(建议找材料加工方向的教授)、英语六级证书(425分是硬门槛)、个人研究计划(重点写金属基复合材料方向)、单位同意书(需盖公章)。特别注意,往届生要补交学位认证报告,应届生记得提前开在读证明。
关于导师选择,建议重点关注焊接楼和特种加工实验室的老师。我室友去年跟的是黄老师团队,他们组做航天材料应用,每月有2000元科研补助。如果工作党想兼顾学业,推荐王教授课题组——他们的实验数据可以在企业现场采集,每周只需来校两次。
常见问题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学费每年1.8万,住宿需要自己解决;必修课必须到校考试;开题报告和企业项目可以挂钩。有个坑要提醒,千万别选需要大型设备操作的课题,比如透射电镜这类精密仪器,非全学生预约使用特别麻烦。
对了说句大实话,要是单位能提供实验场地支持,或者本身在航天相关企业工作,这个保研选择确实香。但如果是完全跨行业的在职人员,可能要慎重考虑时间成本。
哈工大材料实验室哪个导师项目多?
说到哈工大材料实验室,很多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跟哪个导师能多接触科研项目”。毕竟项目多的导师不仅资源丰富,对个人锻炼机会也多。今天咱不整虚的,直接唠点大家关心的干货。
首先得明白,材料实验室分好几个大方向,比如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这些。不同方向的导师项目数量差异挺大。举个例子,搞航天复合材料的张XX教授,手里项目基本都是和企业、研究所联合攻关的横向课题。去年他们团队光和企业签的合同就有5个,学生跟着出差做测试是常事。另一个方向,像研究纳米储能的李XX老师,这两年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频率很高,光实验室里的大型设备就更新了两批。
不过项目多不多,也得看导师的团队规模。有的老师带的学生多,分到每个人头上的任务反而可能变少。比如王XX教授团队有二十来个硕博生,虽然每年申报的项目总数排前几,但学生实际能深度参与的可能就一两个。反观刚评上博导的赵XX老师,团队现在只有五六个学生,但每个学生都分到项目里的核心模块,甚至有人研二就发了顶刊论文。
还有个小窍门——看实验室门口的公示栏。项目多的导师团队,通常设备使用登记表排得密密麻麻,周末晚上实验室也经常亮着灯。比如材料加工方向的孙XX教授组,学生经常调侃他们“不是在写项目书,就是在做结题汇报”。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虽然累,但确实能快速积累经验。
当然,选导师不能只看项目数量。有的老师虽然手里项目不多,但方向特别前沿,比如做智能材料的周XX副教授,这两年带着学生搞3D打印柔性器件,虽然横向课题少,但发的论文质量都很顶。说白了,得看自己更想要工业界资源还是学术成果。
学姐提醒一句,别光听别人说,最好直接找实验室的师兄师姐打听。每个导师的风格差别很大,有的项目多但要求严格,有的项目少但给学生自由空间。比如同是搞金属材料的陈XX老师和刘XX老师,一个喜欢让学生独立负责子课题,另一个更倾向团队协作分工。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好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