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法学生私信,"2025年读研到底选保研还是考研?"作为“懂行的人”,今天跟大家掏心窝子说点实在话。我明告诉你,能保研就别硬考!

保研推免的黄金时间在大三下学期,9月份就开始预推免。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前五学期成绩单(前10%才有竞争力)、英语六级550+、至少两篇省级期刊论文、模拟法庭等竞赛奖项。去年我带的学妹靠"辩论赛全国冠军+专利证书"成功逆袭拿到华政推免名额。

而考研从2025年开始有三个新变化,①新增监察法学方向 ②英语题型增加学术文献翻译 ③专业课加大案例题比例。备考周期建议10个月起步,每天至少保证6小时有效学习时间。重点提醒,中南财经政法、中国政法等热门院校报录比预计突破15:1。

给三类同学划重点,

1. 本科双非但绩点前5%,赶紧联系985院校夏令营

2. 英语六级没过500,建议主攻考研英语

3. 有法院/律所实习经历,申请推免时这是加分项

我当年就是吃了信息差的亏,明明可以走推免非要头铁考研。现在各高校推免名额逐年增加,去年西政就扩招了30%的推免生。但要注意,推免成功后也不能躺平,有学姐因为毕业论文没拿良被取消资格。

法硕推免被刷的真实原因有哪些?

法硕推免被刷的真实原因有哪些?

1. 成绩排名“卡线”

很多人以为绩点高就稳了,但推免看的是专业内绝对排名。比如某985高校法学专业规定,只有前10%有资格申请。如果你的成绩刚好在10%-15%,哪怕绩点3.8,也会直接被筛掉。尤其一些学校会设置“硬门槛”,比如要求必修课无低于80分的记录,或者核心课程必须全优。建议提前研究目标院校的细则,别在“边缘线”上赌运气。

2. 英语成绩拖后腿

四六级分数不够,是很多人的“隐形炸弹”。比如某五院四系院校曾直接刷掉六级520分以下的申请者,哪怕其他条件优秀。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看重雅思(6.5+)或托福(90+),尤其是涉外法律方向。如果六级低分飘过,又没有其他语言成绩加持,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 科研经历“有量无质”

有些同学为了凑经历,挂名四五篇普刊论文,但面试时老师一问,“你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立马支支吾吾。相比数量,导师更看重深度参与的项目。比如跟着导师做过省级以上课题,或者独立撰写过案例分析报告。哪怕只有1-2段扎实的经历,也比“水经历”更有说服力。

4. 面试暴露“硬伤”

推免面试最怕两类问题,

专业基础不牢,比如被问到“如何理解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理论”,回答时逻辑混乱,甚至混淆概念。

缺乏实务思维,像“如果让你代理某公司知识产权纠纷,第一步怎么做?”这类问题,如果只背法条,没有结合具体场景分析,很容易让考官觉得“纸上谈兵”。

5. 材料准备“不走心”

个人陈述套模板,开头全是“自幼热爱法律”,中间堆砌奖项,结尾“恳请老师给我机会”,千篇一律。好的陈述会结合具体事件,比如“大二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时,意识到…”,让老师看到你的真实思考和成长。

证明材料混乱,获奖证书扫描不清晰、推荐信用同一老师签名、材料顺序杂乱,这些细节会让审核老师怀疑你的态度。

6. 推荐信“含金量不足”

找推荐人别光看职称,关键看和你的匹配度。比如你申请民商法方向,找一位教国际法的教授写推荐信,效果可能不如跟着做过课题的讲师。另外,推荐信内容如果只是泛泛夸“学习认真”,不如具体写“该生在XX项目中提出XXX创新观点,体现出XX能力”。

7. 竞争环境误判

扎堆热门院校,比如北大、人大法学推免录取率常年低于10%,而一些实力强劲的985高校(如武大、吉大)竞争相对缓和。

跨专业保研准备不足,非法本同学转法硕时,如果只突击考试内容,没有系统学习法学思维,面试时容易露怯。

8. 心理素质不过关

见过笔试第一的同学,因为面试太紧张,全程低头答题,声音发抖,最终被刷。还有人在群面时急于表现,打断别人发言,反而留下负面印象。平时可以多模拟实战,找同学或老师模拟压力面试。

9. 信息搜集失误

错过材料提交时间,某同学因学校系统故障,晚提交10分钟,直接被取消资格。

不了解院校偏好,比如有的学校侧重学术潜力,有的看重实务经验,投材料前最好咨询往届学长学姐。

推免本就是“细节战”,有时候你和成功之间,可能只差一次模拟面试、一份更用心的个人陈述,或者多核实一遍截止时间。别让这些“小问题”成为遗憾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