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地区新传学科强校,南京师范大学的保研推免竞争向来激烈。2025年预推免即将启动,笔者结合近3年南师新传录取数据和在读研究生真实反馈,给准备冲刺的同学划几个重点。
一、别被"预推免"字面意思迷惑
南师新传的预推免实质是提前批录取,去年通过率仅18%。特别要注意学科代码变更,新闻传播学(0503)与出版专硕(0553)的考核标准有差异,跨专业同学建议主攻出版方向。
二、材料准备有门道
推荐信不是越多越好,重点找与新传相关的导师。去年录取的考生中,83%都附带了新媒体作品集,比如自己运营的公众号数据分析、短视频策划案等。切记在9月前完成作品归档,用二维码形式附在材料里更显专业。
三、面试藏着隐形考点
往届生常卡在"非典型问题"上。比如去年有道题,"如果用三个抖音热点事件分析议程设置理论,你会选哪三个?"建议每天花20分钟刷抖音热榜,按传播学理论归类整理。
四、调剂信息要早盯紧
南师新传推免系统开放当天就会显示各方向报名人数。去年网络传播方向报录比达23:1,而媒介文化方向仅5:1。建议在系统中预设2-3个备选方向,别扎堆热门。
五、录取后的关键动作
收到预录取后,务必在48小时内联系心仪导师。根据我们统计,提前沟通导师的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高出42%。可带上本科期间的作品小样,当面请教修改建议。
临近系统开放,别忘了避开两个常见坑,一是过度包装实践经历,去年有考生因虚构实习项目被取消资格;二是忽视体质测试,占总评分的5%,BMI超标可能直接出局。
南师大新传导师偏好的三大隐形标准
一、“接地气”比“高大上”更讨喜
南师大的新传专业扎根南京,很多导师的研究方向都带着浓厚的本土特色,比如江南文化传播、区域媒体发展。如果你在材料里写一堆“国际前沿理论”,却对南京本地媒体生态一知半解,导师反而会觉得你“飘”。有位学长分享过经验,面试时他特意提到《扬子晚报》近年转型案例,还分析了南京地铁报的运营模式,结果导师当场就夸他“会观察”。
建议,多看本地媒体的报道,关注南京的文化活动。比如紫金山新闻客户端、江苏广电的融合转型,这些接地气的例子比生搬硬套学术概念更能让导师觉得“这孩子有生活”。
二、“能干活”比“会考试”更重要
不少同学以为导师最爱“学霸”,其实他们更想要“上手快”的学生。南师大的导师很多带着横向课题,比如和政府合作的城市形象传播项目,或是企业品牌策划。这时候,你会不会用剪映剪视频、能不能快速写出一篇活动方案,比六级考了多少分实在得多。
举个例子,去年有个跨专业考生,虽然专业课分数不算拔尖,但附上了自己运营的文旅抖音号(2万粉丝),还参与过社区非遗宣传片的拍摄。导师组讨论时直接拍板,“这种学生带起来省心,来了就能干活。”
三、“聊得来”比“简历牛”更关键
面试时有个隐藏环节,导师在判断“和这孩子共事三年会不会难受”。有的学生带着“答题思维”,问什么答什么;而有的学生会顺着话题和导师讨论,甚至提出不同观点。一位副教授私下说过,“我要的是能一起喝咖啡聊选题的伙伴,不是复读机。”
怎么体现“聊得来”?提前做两件事,
1. 翻遍导师近五年的论文,找到他反复提到的研究方向(比如某位导师持续关注老年群体与新媒体);
2. 准备1-2个相关领域的争议话题(比如“银发网红现象是否消解了老年尊严”),但别直接怼导师观点,用请教语气说,“我看您某篇论文里提到……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去年录取的女生笔试排名第9,面试时发现导师爱喝茶,特意带了雨花茶做伴手礼,聊天时自然提到南京茶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现状。这种“有心又不刻意”的互动,比背模板的自我介绍加分得多。
所以哈,考南师大新传的同学们,别光埋头背书。去南师大随园校区转转,尝尝珠江路的柴火馄饨,再看看南京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这些“看不见的准备”,说不定才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