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河南农大的学弟学妹都在问,"明年保研到底有啥新要求?"作为“老江湖”,今天我就把打听到的一手消息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唠唠。

一、今年保研三大变化

绩点门槛微调,农学院和牧医工程学院的绩点要求从3.4提到3.5,其他院系保持3.3不变。注意!选修课现在也算入总绩点。

新增社会实践分,要求至少完成40小时志愿服务,抗疫服务可双倍计算时长。

英语门槛卡死,今年明确要求四级480分或六级425分,没有补考机会。

二、材料准备避坑门道

千万别在推荐信上栽跟头!去年就有同学因为推荐信太笼统被刷。记住这三点,

找专业课老师写,别图省事找辅导员

要具体写你做过的实验项目

重点提你解决问题的实际案例

三、面试现场那些事儿

去年面试官张教授亲口跟我说,他们最烦三种表现,

背稿子式回答(会被中途打断)

说"虽然我没经验但是..."(直接扣分)

穿正装打领带(显得刻意)

建议穿浅色衬衫配深色裤子,回答问题话不多说再说过程。

四、时间节点要掐准

记住这三个关键日期,

3月15日,开放系统预报名

5月20日,纸质材料截止

7月1日,公示初审名单

特别注意今年新增的线上材料审核,PDF文件别超过10M,最好提前用学校打印店的扫描仪处理。

学姐提醒大家,保研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去年有个学姐虽然保研成功,但开学后跟不上节奏差点退学。建议大家暑假提前联系导师做项目,农大实验室暑假都是开放的。

河南农大保研后要做的三件事

河南农大保研后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主动联系导师,别等开学再“抢人”

很多人觉得,导师开学后再选也不迟,但现实是——好导师的“名额”早就被“预定”了!尤其是一些热门方向的教授,可能保研结果一出,手头的名额就被抢光。

咋操作?

1. 先摸清“行情”,通过学校官网、学长学姐、实验室师兄师姐,了解院里哪些导师研究方向适合自己,团队氛围咋样,是否“放养”或者“严格”。

2. 发邮件要“走心”,别群发套模板!邮件里简单自我介绍(成绩、科研经历),重点表达对导师研究方向的兴趣(提前读几篇导师的论文,提一两个具体问题更显诚意)。

3. 争取见面聊,如果导师回复积极,可以约时间线下见面,聊聊未来规划。见面时带份简历,哪怕没有科研成果,也能展示你的学习能力和态度。

小提醒,别怕被拒绝!如果导师婉拒,礼貌感谢后赶紧联系下一位,主动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

第二件事,提前“混”进实验室,打好基本功

研究生和本科最大的区别,就是科研成了“主业”。很多同学研一进组后一脸懵,仪器不会用、软件不熟悉、连文献都查不利索……如果保研后能提前进实验室“打杂”,这些问题都能轻松解决。

可以干啥?

跟着师兄师姐“打下手”,比如帮忙做实验记录、处理基础数据、学习常用软件(像SPSS、Origin、Python等)。别小看这些“杂活”,过程中能快速熟悉实验室流程。

蹭组会,摸清方向,组会上听导师和师兄师姐讨论课题,能提前了解课题组的研究重点,甚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

练好“文献功夫”,导师可能会给你几篇文献“入门”,学会用EndNote管理文献,用Xmind做思维导图整理逻辑,这些习惯对写论文帮助巨大。

真实案例,2022年保研到农学院的小李,提前半年进实验室,跟着师兄做实验,研一开学就直接上手自己的课题,比同届生早半年发核心论文。

第三件事,恶补“短板”,尤其是数学和英语

研究生阶段,不管是搞数据分析还是写英文论文,数学和英语都是“硬门槛”。很多保研同学本科时为了冲成绩,可能在这些基础上“欠了账”,趁现在赶紧补!

补啥?怎么补?

数学基础薄弱,农科常用的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分析都离不开数学。推荐慕课上的《应用统计学》(中国大学MOOC)、《R语言实战》,图书馆借《生物统计学基础》边学边练。

英语读写能力,每天精读1篇英文文献(先从摘要和结论看起),用“知云文献翻译”辅助理解,积累专业词汇。口语差的同学可以练练“影子跟读法”,用TED演讲或BBC新闻磨耳朵。

学点“加分技能”,比如学用GIS画地图、用Python做数据爬虫,甚至考个驾驶证(野外采样、出差调研都可能用上)。

我强调一点,别盲目报班!很多技能完全能自学,B站、小红书都有免费资源,关键是要坚持“动手练”。

保研后的日子,看似清闲,实则是“抢跑”的黄金期。联系导师、熟悉科研、补齐短板,这三件事看起来普通,但坚持下来,等到研究生开学,你绝对能成为组里“最靓的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