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咖啡厅里,总能看到大三学生抱着计算器反复核算成绩单。作为“上岸人”,我特别理解这种焦虑——保研推免的绩点标准,确实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去年帮学弟学妹整理过最新推免数据,发现建院保研有三个隐性规则,专业核心课权重占70%,设计课连续两年拿优可以直接加分,参加国际建造节这类院级活动能折算0.02绩点。有个景观班的学生,原本绩点3.76,靠着两个省部级设计奖项成功逆袭。
现在保研竞争有多激烈?根据2023年推免公示数据,建筑学专业前18%的学生才有资格入围,城乡规划专业则卡在15%。要注意的是,绩点计算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按学分加权。比如6学分的设计课拿4.0,比3学分的选修课拿4.0更有价值。
发现很多同学在选修课上吃闷亏。建议优先选择给分稳定的"水课",像建筑遗产保护这类2学分选修课,往年平均分都在3.7以上。有学生通过合理选课组合,硬生生把总绩点拉高了0.15。
我强调一点想保外校的同学,除了绩点还要看竞赛成果。清华、东南这些建筑强校特别看重UIA竞赛这类国际奖项。去年有个学长绩点3.72,但手握霍普杯三等奖,最终成功推免到清华建筑系。
关于保研面试有个小窍门,提前准备好课程设计作品集。去年面试时,评委老师对某位同学大二做的老旧社区改造方案特别感兴趣,当场加了0.3分面试分。建议作品集控制在20页以内,重点展示3个完整项目。
教务处传出消息,2025年推免政策可能会有微调,可能会增加创新实践学分要求。建议现在大二的同学提前参加BIM竞赛或科研项目,这些都能折算成附加分。
同济建院保研面试必问的10个问题
1. “为什么选择同济建院?”
这是开场必问题,回答要突出对学院的了解与认同。可以提到同济建院的学科特色(如“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平台”)、师资力量(如某位教授的研究方向与你的兴趣契合),或者学院在行业内的标杆项目(如上海城市更新实践)。避免泛泛而谈“学校好”,要具体到个人规划与学院资源的匹配。
2. “介绍你作品集中最满意的设计作品”
面试官想通过作品集考察你的设计逻辑和表达能力。回答时按“设计背景→核心问题→解决思路→成果亮点”的结构展开。重点突出创新点,比如如何平衡功能与美学,或如何处理场地限制。如果作品存在不足,可以补充说明“如果再优化,我会……”。
3. “你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即使尚未明确具体方向,也要表现出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初步思考。例如,“我关注高密度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尤其是老旧社区改造中如何激活居民参与。”可以结合本科参与的课题或实习经历,说明自己已为此做了哪些准备。
4. “你如何看待团队合作中的矛盾?”
同济建院多多动手,团队项目经验是加分项。回答时举例说明你如何处理分歧,比如,“在小组设计中,有人更注重效率,有人坚持细节。我会先明确任务优先级,再协调分工,确保整体进度。”避免批评队友,强调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读过哪些专业相关的书籍/论文?”
准备1-2本深度阅读的书籍或论文,简要概括核心观点,并联系实际案例或自身设计思考。例如,“读完《交往与空间》,我在某次设计中尝试增加半开放区域,促进使用者互动。”如果提到外文文献,可能会被追问细节,需提前熟悉内容。
6. “你如何平衡课业与课外实践?”
面试官想了解你的时间管理能力。回答时避免罗列“熬夜”“拼命”,而是强调规划方法。例如,“我会用甘特图拆分任务,优先完成核心环节;实践项目则选择与课程关联度高的,比如将调研数据用于设计课作业。”
7. “你认为当前建筑行业的热点是什么?”
需体现对行业趋势的关注,比如低碳建筑、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等。可以结合具体政策或案例,如,“双碳目标下,我注意到同济团队在苏州河改造中应用了低影响开发技术,这让我很受启发。”
8. “如果方案被甲方否定,你会怎么办?”
这类问题考察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回答思路,先理性分析甲方需求(如成本、功能),再提出调整方案,而非坚持己见。例如,“我会重新梳理甲方的核心诉求,用数据或案例说明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保留原有设计的优势。”
9.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避免假谦虚或暴露硬伤。可将“缺点”转化为待提升的方向,例如,“我对参数化设计工具掌握不够熟练,正在学习Grasshopper,并通过小项目实践加深理解。”
10.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
对了一问是反向考察你的主动性。建议围绕学术或资源提问,例如,“学院的联合设计工作营如何选拔学生?”或“某某教授的研究团队近期是否会开放课题?”避免询问福利或竞争难度等功利性问题。
写在说一千,道一万,保研面试的本质是双向选择,既要展现专业能力,也要传递真实热情。回答问题时,多结合自身经历,用具体例子代替空泛描述。比如提到熬夜画图时,可以调侃“虽然通宵改模型很累,但说一千,道一万看到图纸被老师认可,感觉一切都值了”——这种接地气的表达反而能让面试官记住你。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