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建筑专业大三学生都在问:"听说2025年保研政策要变?建筑专业还要不要准备笔试?"作为带过3届保研生的辅导员,我专门整理了教育部最新文件和各校招生动态,给大家说点实在话。

废话不多说:2025年建筑专业保研仍然需要专业考核,但形式可能有新变化。老八校中的5所已明确将快题设计改为线上考核,东南大学新增了作品集预审环节,天津大学则把专业笔试比例从40%降到30%。这些变动意味着两件事:一是专业基础仍然重要,二是实践能力更受重视。

给准备保研的同学3条具体建议:

1. 手绘功底不能丢:虽然部分院校改为机考,但像同济大学今年突然恢复8小时快题设计,临时抱佛脚根本来不及

2. 作品集要早准备:建议大二就开始整理课程作业,把测绘实习、构造设计这些体现专业能力的作业单独建档

3. 关注政策时间点:每年3月是各校发布推免细则的高峰期,重点关注目标院校研招网和建筑学院官网

别忘了跨专业保研的同学,清华、东南等校新增了建筑理论基础测试,就算本科不是建筑学,也要补学《建筑初步》《中外建筑史》这些核心课程。去年有个环境设计的同学,就是靠啃透《建筑空间组合论》成功逆袭。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英语要求,目前除了北大深研院要求六级580+,其他院校仍保持425分底线。但个人建议至少考到500分,去年有学生因为六级488分在面试环节被pk掉,实在可惜。

对了说个好消息:据可靠消息,2025年推免系统开放时间可能提前到8月25日,这意味着暑假就要开始准备材料了。建议大家现在就把成绩单、获奖证明扫描成PDF,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建筑专业保研面试常问的10个问题清单

建筑专业保研面试常问的10个问题清单

如果你正在准备建筑专业的保研面试,大概率会纠结“老师到底会问啥”。别慌!结合往届学长学姐的经验,我整理了一份高频问题清单,并给出回答方向建议。咱们主打一个真诚自然,拒绝背稿式“假大空”!

一、为什么选择建筑专业?

老师想听啥:你的兴趣起源、对专业的真实理解。

回答建议:别只说“喜欢画画”或“觉得建筑高大上”!可以聊小时候观察老房子结构的经历,或者某次旅行中被建筑空间打动的瞬间。重点是让老师感受到你的热情和思考。比如:“大二参与旧城改造调研时,我发现建筑不仅是造型,更是人与环境的纽带,这让我坚定了深耕的决心。”

二、介绍一个你最满意的设计作品

老师想听啥:设计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答技巧:按“灵感来源→核心问题→解决策略→成果反思”的结构讲。重点突出你如何平衡功能、形式和技术。例如:“社区活动中心设计中,我用双层表皮解决采光与隔音矛盾,并通过庭院增强邻里互动。”

三、你关注哪些建筑领域的新趋势?

“防坑”提醒:别堆砌术语!碳中和、数字化、参数化设计都是热门方向,但一定要结合实例。比如:“我注意到近期乡村改造中,夯土材料与现代工艺结合,既环保又保留地域特色,类似‘松阳先锋书店’的实践。”

四、如果方案被甲方多次否定,怎么办?

考察点:抗压能力和沟通技巧。

回答关键:展现理性调整和换位思考。例如:“我会先梳理甲方的核心需求,用模型或数据说明设计依据,同时保留弹性,比如提供A/B版方案供选择。”

五、是否掌握BIM/Revit等软件?

实话实说:会就是会,别夸大!如果仅限基础操作,可以补充:“目前能完成建模出图,计划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参数化插件应用,辅助复杂曲面设计。”

六、未来想研究什么方向?

禁忌:别说得太宽泛!参考目标院校导师的研究课题,比如“城市微更新”或“传统民居智慧”。可以这样表达:“我希望探索高密度城市下的公共空间活化,像哥本哈根Superkilen公园那样融合多元文化。”

七、你如何理解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接地气回答:避免空谈理论,举实际例子。“比如灾后重建项目中,建筑师不仅要保证安全,还需考虑居民情感需求。王澍的‘文村改造’就尊重了村民生活习惯,这对我启发很大。”

八、读过哪些专业书籍?谈谈收获

推荐书目:《建筑师的20岁》《走向新建筑》《建构文化研究》。切忌罗列书名!挑一本重点说:“《街道的美学》让我意识到,尺度感决定了空间的亲和力,比如杭州南宋御街的骑楼设计就平衡了商业与步行体验。”

九、团队合作中遇到过矛盾吗?怎么解决?

万能公式:问题描述+你的行动+结果。例如:“课程设计时,组员对立面风格有分歧。我提议各自做一版草模,投票后融合优点,最终方案获评优秀。”

十、跨专业保研的同学,如何衔接建筑学习?

跨专业必看:突出原专业的优势!比如:“我本科是环境设计,在景观交互和用户行为分析上有基础,希望将这些视角融入建筑空间研究中。”

对了叮嘱:面试时保持松弛感,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我就直接说“这方面我还需要多学习”,切忌硬编!提前模拟几次现场问答,找同学帮你挑“背诵感太强”的毛病。准备好作品集和成绩单复印件,有些老师会当场翻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