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保研季,总有人纠结"复试到底考不考英语"。作为经历过3所985高校推免的老学长,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英语不仅考,还可能是关键分水岭!
我明告诉你,九成院校的保研复试都会考察英语能力。具体怎么考?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口语问答,最常见的是3分钟英文自我介绍+随机提问。某985工科院的张同学就因把"研究课题"说成"research vegetable"闹过笑话
2. 文献翻译,现场翻译专业论文段落,去年武大经管院就考过《经济学人》的区块链专题
3. 笔试测试,部分院校如浙大计算机系,会单独设置英语笔试环节
这里有个重要细节,不同层次院校考察侧重不同。普通211更看重基础表达,而清北复交这类顶尖高校,特别关注专业英语能力。去年复旦新闻学院复试就让考生用英文评析BBC报道的框架结构。
准备技巧分享,
每天跟读TED演讲20分钟(推荐1.25倍速)
整理10个高频问题模板(如科研经历、读研规划)
熟背本专业5篇核心论文的英文摘要
找研友模拟面试时,刻意设置干扰环境
我强调一点,去年中科大突然调整考核方式,新增英语辩论环节。建议准备2-3个热点话题(如AI伦理、碳中和),积累正方反方论点。
保研复试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每年保研季,这个问题都会被反复提起。有人说“不联系导师等于白忙活”,也有人觉得“成绩够硬就不用搞关系”。实际情况可能比你想象中更复杂。
举个例子,某985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小王,专业排名前3%,复试前给心仪的导师发了邮件,结果导师直接约他面谈,提前确定了研究方向。而同校的小李因为没联系导师,虽然成绩更好,最终却被调剂到其他方向。这种情况在理工科尤为常见,因为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匹配度要求更高。
二、这些情况建议提前联系
1. 导师招生自主权大的院校
理工医类实验室、艺术类工作室等导师话语权较大的专业,提前沟通能让导师提前了解你的优势。某高校材料学院教授曾透露,“每年会有20%左右的学生通过提前沟通获得隐性加分”。
2. 研究方向特别对口时
如果你本科就参与过类似课题,或有相关论文/专利,这时候联系导师相当于“专业对暗号”。比如做过机器学习项目的同学,可以带着代码和成果直接找AI方向的导师。
3. 跨专业保研的情况
当你的本科专业与目标方向存在跨度时,提前说明转专业动机和准备过程尤为重要。去年成功跨保金融的学姐分享,“我给导师列了自学的10本专业书和3份行业分析报告,他当场就给了肯定答复”。
三、不联系导师也能成功的三种情况
1. 统一分配导师的院校
部分高校实行“复试后双选会”制度,比如某师范类院校明确规定“禁止复试前私下联系导师”,这种情况下提前联系反而可能违规。
2. 行政管理类专业
像教育学、公共管理等偏理论的专业,更多考察综合素质而非具体研究方向,提前联系的效果可能不如认真准备专业课笔试。
3. 超级学霸型选手
专业排名前5%、有国家级竞赛大奖或核心期刊论文的同学,你的简历本身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但要注意,这种情况仅适用于竞争不太激烈的院校。
四、正确联系导师的五个技巧
1. 黄金时间点
建议在国家推免系统开放前1-2个月行动。太早导师不确定招生指标,太晚可能错过机会。去年有同学在6月初联系,导师回复“等9月通知”,结果发现人家7月就定了人选。
2. 邮件要这样写
标题别用“求指导”这种模糊表述,试试“【推免自荐】-XX大学XX专业-深度学习方向”。正文控制在300字以内,重点突出,①专业排名 ②核心技能(编程/实验/建模等) ③具体研究方向。附上PDF版简历,文件别超过3M。
3. 保持适度联系
如果导师一周没回复,可以补发一封询问邮件。某高校导师坦言,“每天收到几十封邮件,靠谱的学生我会标记星标,但有时确实会漏看”。
4. 见面聊什么
有机会面谈的话,重点准备这三个问题,
在研的课题进展
课题组日常培养模式
需要提前学习哪些技能
避免直接问“能不能收我”,而是展现你的准备程度。
5. 社交平台巧利用
很多导师会在知乎、CSDN分享观点,认真留言提问比群发邮件更有效。有位同学就是在导师的微博评论区讨论学术问题,对了获得了复试指导。
五、特别注意的三大雷区
1. 不要广撒网
同一学院的导师们经常交流,如果发现你给所有老师都发了邮件,反而留下不专一的印象。最好按优先级联系2-3位导师。
2. 禁止信息轰炸
微信、短信、电话多渠道轰炸会让导师反感。保持每周跟进一次的频率,如果三次没回复就及时止损。
3. 别信““抱过””承诺
有机构声称“交钱保联系导师成功”,千万别上当。某高校研招办老师透露,“我们最反感这种商业行为,发现直接取消资格”。
到底要不要联系导师,关键看你的专业特性和目标院校的实际情况。文商科同学可以把精力更多放在专业复习上,而理工科同学建议尽早启动联系工作。最重要的是保持真诚态度——展现你的专业能力,而不是刻意讨好。毕竟导师最看重的,永远是学生真正的学术潜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