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银行从业者都在问,"中信银行到底招不招在职博士?"作为国有股份制银行的代表,中信银行的招聘政策确实值得关注。根据2023年最新数据,中信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近三年累计招聘博士学历人才37人,其中非全日制博士占比达到43%。大体上来看,

1. 学历认可范围

接受经教育部认证的三种类型,

双证非全日制博士(毕业证+学位证)

中外合作办学博士(需留服认证)

党校博士(限中央党校及省委党校)

2. 特殊通道情况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需注意,

必须持有硕士学历满5年

需在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专业论文

至少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3. 免联考项目处理

对于海外免联考博士,

只认可QS前200院校

需提供完整的出入境记录

学制不得少于3年

以某分行科技部招聘为例,去年录取的2名非全博士均来自西安交大与中科院的联合培养项目,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与区块链应用。他们的薪资待遇与全日制博士完全持平,年薪包均超过45万。

建议准备报考的从业者重点关注总行博士后工作站(每年3月开放申请)和各分行战略发展部(不定期招聘)。报名时务必准备好,学信网认证报告、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近三年绩效考核表。

银行招聘中,非全博士会被歧视吗?

银行招聘中,非全博士会被歧视吗?

"全日制博士优先"这条招聘公告里的常见要求,让不少在职读博的朋友心里直打鼓。去年某股份制银行总行放出30个管培生岗位,收到3000多份简历,光清北复交的博士就占了两成。这场面看得人直冒汗,咱们这些边工作边读书的非全博士,是不是连简历关都过不了?

一、银行招聘看学历还是能力?

十年前进银行总行,博士学历确实算张"王炸"。但随着高校扩招,现在北京金融街随便扔块砖都能砸中两三个博士。某国有大行HR私下透露,去年秋招收到的简历里,博士学历占比高达35%,其中三分之一是非全制的。

现在的银行招聘早就过了"唯学历论"的阶段。某城商行人力总监举了个例子,去年他们招金融科技岗,有个在证券公司干过量化交易的硕士,把两个纯学术背景的博士都给PK下去了。银行现在更看重实际业务能力,特别是对公业务、风险管理这些需要实战经验的岗位。

二、非全博士的"隐形优势"

在银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很多业务根本不是课本上能学到的。某股份制银行信贷部副总自己就是非全博士,"我读博期间研究的房地产信贷模型,直接用在行里的风控系统升级上,这种实操经验全日制学生很难有。"

金融监管部门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股份制银行中层干部中,有27.3%是在职攻读的博士学位。这些"土博士"最清楚基层网点的真实情况,做起管理来往往比"学院派"更接地气。

三、“上岸人”怎么说?

在招商银行干了八年的一朋友,读博期间没耽误升主管,"我们行里有个潜规则,报总行重点项目时,项目组里有博士可以加分。我那个在职博士学历,帮团队多拿了20%的预算。"他现在带着五个硕士生做数字人民币项目,团队里反而他的实操经验最吃香。

不过建设银行某支行行长也提醒,"要是应聘总行研究院这类纯研究岗位,全日制博士确实更有优势。但如果是业务部门,工作经历比学历类型重要得多。"

四、怎么办才能不吃亏?

1. 仔细看招聘公告,某农商行去年社招明确写着"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职教育)",这种就可以放心投

2. 准备两份简历,学术版重点写科研成果,业务版突出工作业绩

3. 提前联系导师,有些银行项目需要学界资源,导师推荐信可能派上用场

4. 准备实操案例,比如参与过信贷系统改造、设计过理财产品方案,这些都能加分

某城商行HR经理建议,"非全博士求职时,千万别在学历上自降身价。重点突出工作与学术的结合点,比如用学术成果解决过什么实际问题,这种复合型人才现在特别吃香。"

银行招人这事儿,说到底还是看人岗匹配度。手里攥着CFA、FRM这些硬通货,或者实操经验很多的非全博士,反而比只会写论文的书呆子吃香。下次看到心仪岗位,先把岗位要求掰开揉碎看清楚,该准备的证明材料备齐全,底气足了自然不怕HR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