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职读研拿双证到底值不值?"作为“老江湖”,今天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这件事。先说重点,非全研究生确实能拿学历证+学位证,但这里面门道可不少。
先纠正几个常见误区,
1. 免联考≠“抱过”!现在正规院校都要参加统考,说不用考试的八成是野鸡大学
2. 同等学力申硕只能拿单证,想拿双证必须参加12月统考
3. 不是所有专业都有非全,像临床医学这种必须脱产读
适合报考的3类人,
①体制内需要学历晋升的公务员
②企业有学历补贴的职场人(建议先问清HR政策)
③想保留工作读研的宝妈/奶爸(注意选弹性授课的学校)
报考流程其实很简单,
6月选学校→9月预报名→10月正式报名→12月考试→次年3月复试→9月入学。重点提醒,现在很多学校改成周末线上课+寒暑假集中授课,这对异地考生简直是福音!
特别要注意的3个坑,
1. 学费陷阱,管理类普遍8万起,教育类3万左右,超过这个数要警惕
2. 专业限制,法学硕士分学硕和专硕,考公考编认准0301开头的专业代码
3. 落户政策,目前只有北京上海认非全学历积分,其他城市要提前确认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如果单纯为提升工作能力,同等学力申硕更划算;但要是需要学历背书,咬牙考非全双证准没错。不过千万别跟风报考,我见过太多人中途放弃,既浪费钱又耗精力。
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学费一览表
一、不同院校学费差异大
废话不多说,学校越好,学费越贵,这是普遍规律。比如985、211院校的非全项目,学费通常比普通高校高出一截。以热门的管理类专业为例,
清华大学MBA,学费在30万左右;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两年约9.9万元;
复旦大学金融专硕,三年约25万元;
某普通一本院校工商管理硕士,全程5万-8万元。
当然,也有性价比高的选择。比如一些师范类、理工类院校的教育学、工程类专业,学费普遍在3万-6万之间,适合预算有限但想拿双证的人。
二、专业不同,费用不同
除了学校档次,专业也是影响学费的关键原因。通常分为三档,
1. 经管类,MBA、金融、会计等最贵,一线城市名校的MBA甚至超过40万;
2. 理工类,计算机、工程硕士等,学费多在3万-8万/全程;
3. 文科类,教育学、法学、新闻传播等,一般在2万-6万之间。
举个例子,某211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非全学费是4.5万,而同校的MBA可能要15万。所以选专业前,先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为了转行、升职,还是单纯拿证?
三、学费之外,这些钱也得算
很多人只关注学费,其实还有一些隐性开销,
教材费,部分专业需要自购书籍或资料,年均500-2000元;
交通住宿,周末上课的话,跨城学习可能产生交通或住宿费;
论文答辩费,通常2000-5000元,各校标准不同。
另外,有些学校会提供奖学金或分期付款政策,比如按学年缴费,压力能小点。报名前建议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把细节摸清楚。
四、怎么选更划算?
1. 看地域,本地院校比外地省心,省下交通和时间成本;
2. 看专业对口度,如果和工作相关,部分单位能报销学费;
3. 看性价比,别盲目追名校,尤其是经管类,普通院校的证书也能满足大部分职场需求。
比如在二三线城市,选个本地重点大学的非全项目,学费可能只有一线城市同专业的一半,但学历认可度在当地足够用。
五、几个常见问题
“学费能贷款吗?”
部分银行和学校有合作教育贷款,利率比普通商业贷款低,具体可以咨询校方。
“非全学费比全日制贵很多吗?”
确实如此。比如某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全日制学费8000元/年,非全则是1.5万/年,但上课时间更灵活。
“交了学费,一定能拿到双证吗?”
不一定!非全和全日制一样有毕业要求,比如修满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挂科太多或者论文没通过,可能延迟毕业甚至拿不到证。
学姐提醒大家,选学校和专业时,一定要去官网查最新学费标准,不同年份可能有调整。比如某高校2023年MBA涨了2万,提前了解才能避免计划“超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