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读?"作为带过三届非全学员的辅导员,我掏心窝子跟研友们儿唠唠。
先说最实在的——上课时间。哈理工非全的课程集中在周六日,寒暑假还有集中授课班。去年我带的小张在供电局上班,每周高铁往返哈尔滨,他说最累的时候在车站啃面包改论文,但坚持三年拿了双证(毕业证+学位证),现在评上了中级职称。
再聊聊大家关心的含金量。从2017年开始,非全和全日制都参加统考,毕业拿的学位证长得一模一样。不过要提醒的是,哈理工部分工科专业要求发核心期刊才能毕业,像机械工程专业去年有同学就卡在这关。
费用方面,电气工程专业全程6万左右,比某些动辄十几万的MBA项目实在。但要注意住宿要自己解决,学校旁边的日租房每月800-1200不等。
说句大实话,这三类人特别适合报,
1. 国企/事业单位需要学历晋升的
2. 家在黑龙江想就近读研的
3. 有考研基础但没时间脱产的
但如果你是应届生或者想靠这个学历转行,劝你再想想。去年有个学生辞了工作来读,结果发现招聘单位还是更认全日制,现在肠子都悔青了。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直接找在读学长要课表!有些专业周末排满实验课,异地工作的根本跑不过来。上次有个吉林的学员没问清楚,结果每周来回折腾差点放弃。
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会被卡学历吗?
一、政策说“平等”,现实未必全买账
国家早就有规定,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也不能区别对待。但现实里,很多朋友反映,“简历上写非全日制,HR连面试机会都不给。” 这种“隐形门槛”确实存在,尤其是传统行业或国企。比如某位网友分享,自己投了十几家国企,对方直接回复“只要全日制硕士”,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也别灰心!私企、外企对非全日制的接受度明显更高。特别是互联网、新媒体这类看重实际能力的行业,HR更关心你做过什么项目,能不能立刻上手干活。说白了,企业真正怕的不是学历类型,而是怕招来的人“只会考试,不会做事”。
二、企业到底在顾虑什么?
为什么有些单位“卡”非全日制?背后主要有三个原因,
1. 信息差,很多人还停留在“非全日制=在职单证”的老观念里,不知道2017年改革后,非全和全日制一样有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同样要参加统考、同样严进严出。
2. 学习方式偏见,有人觉得“边工作边读书,肯定学得不系统”。其实非全的课程安排、论文要求一点不含糊,很多导师带学生时都是一视同仁。
3. 企业筛选成本,大厂HR每天收几百份简历,遇到不熟悉的学历类型,可能直接按“默认规则”过滤掉。这不是针对非全,而是招聘流程中的效率问题。
三、这些情况,非全学历反而吃香
不是所有行业都“唯全日制论”。比如,
技术岗位,程序员、设计师等岗位,招聘时更看重作品集、项目经验。有位做前端开发的朋友,非全计算机硕士毕业,面试时直接拿出参与过的三个上线项目,当场拿到offer。
体制内晋升,公务员、教师评职称时,非全学历同样被认可。很多在职人员读非全就是为了满足晋升的学历门槛。
行业资源型岗位,比如市场、销售类工作,企业更在意客户资源、行业人脉。有个做医疗器械销售的同学,读研期间积累的医院关系,反而成了跳槽时的加分项。
四、找工作被卡学历?试试这三招
1. 提前打直球,简历里别光写“非全日制研究生”,加括号注明“统招双证”,或者直接写“硕士(在职攻读)”。遇到心仪岗位,可以在投递时附一句话,“本人为统招非全日制硕士,已完成学历认证,可提供学信网证明。”
2. 用经验碾压质疑,准备一份“干货”作品集——参与过的项目报告、实操案例、技能证书。有个学金融的同学,面试时带着自己做的行业分析模型,HR根本没纠结学历问题。
3. 选对战场,教育培训、法律、会计等看重执业资格的行业,只要你能拿出CPA、律师资格证,没人管你是全日制还是非全。而科研院所、高校教职这类岗位,确实更倾向全日制出身,这时候不如换个思路投递。
五、“老江湖”的真心话
和几位非全毕业的朋友聊过,发现一个共同点,学历只是入场券,进门后全看真本事。有位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朋友说,“组里根本没人关心我是非全,大家只在意我写的代码能不能跑通。”另一位在国企的女生更实在,“领导知道我是在职读的研,反而夸我会时间管理。”
当然,如果目标是应届生身份、落户加分这些政策红利,非全确实不如全日制有优势。但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用三年时间同时赚到工作经验和硕士文凭,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