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职考研热度持续攀升,很多职场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是不是同时间考试?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大实话给大家讲清楚。
我明告诉你,绝大多数情况下,两种类型的考试时间完全一致。根据教育部最新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自2017年起就纳入统考范围,和全日制考生使用相同的试卷、相同的考试时间。每年12月底的全国统考,不管是报考全日制还是非全,大家都要在同一天走进考场。
但有三类特殊情况要注意,
1. 同等学力申硕,5月份单独考试,不用参加12月统考
2. 中外合作办学,采用申请制,部分院校有自主招生考试
3. 特殊专业硕士,比如EMBA可能有提前批面试
建议在职考生重点关注时间安排,9月预报名、10月正式报名、11月现场确认、12月考试这个固定流程。需要我强调一点的是,现在很多院校的非全专业也开始设置提前面试,像清华MEM、北大MBA等热门专业,通常会在4-8月组织多批面试,通过后笔试压力会小很多。
在职考研需要脱产复习吗?
很多人在职考研前,最纠结的问题就是“不辞职的话,到底有没有时间复习?”。“上岸人”的经验是,这事儿因人而异。
如果你每天工作朝九晚五,加班少,通勤时间短,下班后能挤出2-3小时专注学习,周末还能腾出一天完整复习,那完全不用脱产。比如考管理类联考(MBA/MPA)的同学,很多都是靠晚上和周末刷题上岸的。但如果你在互联网大厂、医疗行业或工程项目岗,天天加班到半夜,周末随时待命,那别说复习,连睡觉都成问题。这种情况下,硬扛着不脱产,可能说一千,道一万工作和备考两头落空。
二、脱产复习的“隐形代价”
有人觉得辞职备考就能一门心思扑在书本上,成功率更高。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1. 经济压力,没了工资收入,还得交社保、付房租,存款能撑多久?
2. 心理压力,看着同龄人升职加薪,自己却“倒退”回学生状态,心态容易崩。
3. 风险问题,万一没考上,空窗期找工作可能被HR质疑,尤其经济形势不好时更明显。
去年有个朋友辞职备考教育学硕士,结果考前三个月焦虑到失眠,对了发挥失常。她说,“早知道就留着工作分散下压力了。”
三、这些情况,建议咬牙坚持在职考
1. 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院校的非全和全日制用同一套试卷,但分数线更低。既然最终拿双证,不如边工作边考,性价比更高。
2. 工作内容与考研专业相关,比如程序员考计算机硕士,日常工作本身就在练代码,专业课复习能和工作互相促进。
3. 单位有补贴政策,有些国企或事业单位鼓励员工深造,考上后能报销学费,这种“带薪读书”的机会千万别浪费。
四、这些信号出现,赶紧考虑脱产
目标院校竞争激烈,比如985热门专业,报录比超过10:1,对手多是全职备考的学生。
跨专业幅度大,从文科转机械工程,专业基础几乎为零,需要大量时间补课。
身体亮红灯,连续熬夜导致头痛、免疫力下降,健康已经撑不住“工作+学习”双重消耗。
举个例子,考临床医学专硕的同学,实习、备考、规培三座大山压着,很多人说一千,道一万半年不得不请假冲刺。
五、折中方案,试试“半脱产”
如果拿不定主意,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申请调岗,和领导沟通换到不加班的基础岗位,哪怕工资少点,保住社保不断缴。
攒假期集中冲刺,用年假+调休凑出1-2个月,专攻薄弱科目。
阶段性脱产,考前3个月停薪留职,考完立刻回归岗位,把风险控制在短期。
某培训机构老师分享过案例,一位银行职员考前请了2个月病假,每天去图书馆刷8小时题,最终逆袭上岸金融专硕。
六、关键还是看执行力
见过太多人把考不上归咎于“没时间”,但真相往往是,
下班后刷短视频到凌晨,却说“挤不出时间背单词”;
周末睡到中午,翻两页书就喊累,转头约朋友逛街;
买了资料却从不制定计划,有一搭没一搭地翻书。
反观那些在职考上的人,共性非常明显,
碎片时间用到位,地铁上背单词,午休时刷政治题库,开会前瞄两眼笔记;
死磕重点模块,专业课占300分,就保证每天2小时专攻;
拒绝无效社交,备考期间屏蔽饭局、游戏,卸载娱乐APP。
说到底,脱不脱产只是手段,能不能上岸还得看,你愿意为这件事付出多少真正的努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