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从业者想通过在职博士提升学历本是好事,但有些坑不提前说清楚,可能白交学费还耽误时间。我身边有银行朋友去年报了某高校在职博士,结果发现课程安排和宣传差距太大,对了只能硬着头皮读完。今天就结合真实案例,说说哪些人根本不适合读金融在职博士。
第一类,指望“免联考快速拿证”的
部分机构打着“免联考入学”“3年包毕业”的旗号招生,实际上这类项目要么是中外合办资质存疑,要么要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金融类核心刊竞争激烈,没1-2年根本排不上号。
第二类,年收入低于25万的
在职博士学费普遍在15-30万之间,像复旦金融研究院非全博士学费28.8万,还不算答辩费、学术活动差旅费。如果日常还背着房贷车贷,经济压力会非常大。
第三类,基层岗位想转行的
有个在支行做柜员的朋友,以为读个博士就能跳槽到总行研究部。结果发现金融机构更看重项目经验和人脉资源,单凭学历没核心成果,简历关都过不了。
第四类,工作强度996的
在职博士周末上课+寒暑假集中授课,但小组课题、文献阅读需额外投入时间。券商投行部朋友每周工作80小时,说一千,道一万因缺课太多被延毕,多交了2年学费。
第五类,想用同等学力申硕当跳板的
有人以为先申个同等学力硕,再衔接博士会更简单。但实际上985院校对前置学历审查严格,除非有省部级金融课题成果,否则很难通过资格审核。
掏心建议
1. 优先选有“申请-考核制”的院校,如社科院金融所,侧重工作成果而非笔试分数
2. 直接联系导师组,打听毕业真实通过率(低于60%的要警惕)
3. 查清学费明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职博学费显示38万,但论文指导费另收8万
金融在职博士真实通过率,10所院校数据对比
数据从哪来?
这10所院校的通过率,主要来自三方面,
1. 学校官网公示,部分院校每年会公开录取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值;
2. 在读学员反馈,通过社群、论坛等渠道收集在读生的真实体验;
3. 行业机构统计,结合教育机构发布的年度报考数据报告。
注意,不同年份、不同项目的通过率会有波动,本文数据以近三年平均值为主。
10所院校通过率对比表
院校名称 | 年均报考人数 | 录取人数 | 通过率 | |
---|---|---|---|---|
A大学(北京) | 约300人 | 30人 | 10% | |
B大学(上海) | 250人 | 35人 | 14% | |
C大学(广州) | 180人 | 25人 | 13.8% | |
D大学(深圳) | 150人 | 20人 | 13.3% | |
E大学(杭州) | 120人 | 18人 | 15% | |
F大学(天津) | 100人 | 15人 | 15% | |
G大学(成都) | 90人 | 12人 | 13.3% | |
H大学(武汉) | 80人 | 10人 | 12.5% | |
I大学(南京) | 70人 | 9人 | 12.8% | |
J大学(西安) | 60人 | 8人 | 13.3% |
为啥通过率差距这么大?
从表格能看出来,通过率基本在10%-15%之间,但不同院校的“门槛逻辑”完全不同,
1. 北上广院校,竞争激烈,但机会多
像A大学(北京)和B大学(上海),虽然报考人数多,但录取名额也相对多一些。尤其B大学,因为和企业合作项目多,实际招生时会更倾向于有行业资源或工作成果的考生。
2. 二三线城市院校,门槛低,但隐性要求高
比如E大学(杭州)和F大学(天津),通过率看似高,但面试环节卡得严。有学员反馈,这些学校更看重“研究方向是否和导师匹配”,学术背景反而次要。
3. 特殊政策影响
部分院校对本地考生有倾斜。例如D大学(深圳),如果单位属于金融科技领域,或者有政府推荐信,录取概率能提高到20%左右。
普通人怎么选学校?
别光盯着通过率!三个关键点得想清楚,
时间成本,异地读博每周往返是否扛得住?
研究方向,导师是否在行业内有资源?论文选题能不能结合现有工作?
隐性福利,比如有些院校的博士项目自带企业合作课题,毕业后直接推荐就业。
举个例子,C大学(广州)的金融工程方向,每年有30%的学员能参与跨境投资项目,这种机会比单纯拿学位更值钱。
小道消息和别上当门道
““抱过”班”别信,某机构宣传“和H大学内部合作”,结果学员发现只是考前划重点,和统考内容完全不搭边;
提前联系导师有用吗? 分学校!像I大学(南京),导师话语权大,提前沟通确实能增加印象分;但J大学(西安)是匿名评审制,找关系反而容易踩雷;
学费不是唯一成本,比如B大学(上海)的学费看起来高,但提供企业赞助名额,实际花费可能比低学费院校更少。
对了说两句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同样报考A大学(北京),有人准备了三年才考上,也有人靠行业人脉内推直接入围。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