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员拿着某机构的推荐名单来找我,"张老师,这些双非院校的非全研究生值得报吗?"我一看名单就急了——里头居然还有去年被学生集体投诉的学校。今天就结合“上岸人”踩过的坑,给大家盘盘哪些非全院校要绕道走。
头号雷区是某中部211高校的教育硕士。去年学费直接从3万涨到6.8万,最要命的是授课时间全安排在周三下午,这不明摆着为难上班族吗?再说说南方某财经院校的MBA,招生简章写着招200人,结果考前两个月突然缩招到80人,把考生坑得措手不及。
三类院校千万要当心,一是新开非全项目的双非院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二是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严重脱节的冷门专业;三是近三年调剂比例超50%的院校,这种多半是故意压一志愿收调剂生。比如某理工大学的哲学非全专业,连续三年招的全是调剂生。
选校要盯紧三个指标,一看近三年录取名单里的在职考生比例,二查毕业生就业去向报告,三对比同城院校的课时安排。像北京某985的非全法律硕士,专门开设周末晚课+暑期集中授课,这才是真为在职考生考虑。
有件蹊跷事,某东部高校的非全会计硕士突然停招,打听后才知道是去年毕业生拿不到学位证闹的。所以提醒大家,遇到招生政策大变的院校,赶紧查查往届生的毕业情况。
注,本文所述案例均来自公开信息及匿名学员反馈,文中院校特征已做模糊处理,具体择校建议请咨询专业机构。
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难?这三点要注意
一、选导师别光看名气,合适最重要
很多人觉得跟着大牛导师就能“躺赢”,但现实很骨感。非全的学生平时要上班,和导师见面时间本来就少,如果导师手底下学生多、项目忙,根本顾不上你。有个朋友选了学院里最忙的教授,结果半年才见一次面,开题报告拖到第三学期才定下来。
建议这么干,
1. 提前打听,找学长学姐问清楚导师的风格,是“放养型”还是“严格盯人”。
2. 主动沟通,加导师微信后,定期汇报进度,哪怕只是发个200字的小个人觉得。
3. 别怕换人,如果实在合不来,尽早申请换导师,拖到后期更麻烦。
二、论文选题要“小切口”,别贪大
非全的同学最容易犯的错,就是选题太宏大。比如有人写“中国制造业转型研究”,结果资料查了三个月,发现根本写不完。导师最怕看到这种“假大空”的题目,直接打回来重写。
实操技巧,
从工作里找灵感,比如你是做财务的,可以研究“某行业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数据好拿,案例也现成。
先列框架再动笔,把目录细化到三级标题,每个部分写什么内容、需要什么数据,先跟导师敲定。
善用公司资源,调研数据、行业报告,能借工作便利搞到的就别自己折腾。
三、时间管理不是“挤牙膏”,要打提前量
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周末上课,时间碎成渣怎么办?很多人总想着“等忙完这阵再写论文”,结果一拖就到答辩前。去年有个同学,临交稿前两周熬夜改论文,直接把自己送进医院。
接地气的解决办法,
1. 把论文拆成“零件”,比如每天写500字,三个月就能凑出初稿,比突击赶工强十倍。
2. 用好碎片时间,通勤路上听行业播客,午休时整理文献,开会前改两段文字。
3. 和单位打好招呼,提前和领导报备论文进度,关键时刻请两天年假专心改稿。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难,难的不是智商,是坚持。见过太多人卡在中期检查就放弃,也有人因为导师一句话赌气不读了。但反过来想,工作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还差这一哆嗦?按学校要求一步步走,该找人的找人,该熬夜的熬夜,咬咬牙总能过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