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在职博士报名必读5点,一文说透要求】
不少朋友私信问浦东地区在职博士的报名条件,我专门跑了三所高校招生办,结合最新政策给大家划重点。直接上干货,看完你就知道能不能报!
第一看学历门槛
浦东高校普遍要求硕士毕业满2年,重点看学位证。如果只有本科但拿过省部级科研奖,个别院校接受“同等学力申硕”通道,不过要加考两门专业课。
第二看工作证明
必须是在职状态!需要单位盖章的在职证明+近半年社保记录。浦东某985去年就退回了23份材料,全是自由职业者没挂靠单位的。
第三看推荐人
别随便找领导签字!要求两位正高职称专家推荐,其中一位必须是博导。悄悄说个窍门,提前联系意向导师参加学术会议混脸熟。
第四注意时间节点
今年开始实行预审制,3月15日前要交初审材料。错过这个时间,就算9月联考过了也白搭。
第五费用问题
浦东高校学费分三档,普通院校4.8万/年,211院校6万起步,某金融强校的DBA项目要16万。注意看简章里是否包含导师指导费,某校去年被投诉就是中途加收2万“论文辅导费”。
我强调一点,今年浦东新增3个“免联考”中外合作项目,但务必查教育部涉外监管网确认资质。去年有人花了12万读的菲律宾项目,回国根本做不了认证。
下篇预告
浦东在职博士导师选别上当攻略
一、别光看“头衔”,重点看研究方向合不合
很多人在选导师时容易被“长江学者”“学科带头人”这类头衔吸引,结果入学后发现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职业需求八竿子打不着。比如你从事金融行业,导师却主攻基础理论研究,论文选题要么太“学术”用不上,要么完全脱离实际工作。
建议,
1. 提前扒拉导师近3年的论文和项目,看是否和你的职业领域相关;
2. 直接发邮件或当面问导师,“您目前带的学生主要做什么课题?”如果对方回答含糊,大概率研究方向已经跑偏。
二、导师有没有时间带你?盯紧这3个信号
在职博士最怕遇到“甩手掌柜”型导师。有些导师名下挂了几十个学生,自己还兼着行政职务或企业顾问,根本没时间指导学生。
别上当方法,
看课题组规模,如果导师名下在读博士超过15人,慎重考虑;
看公开行程,搜导师的公开报道或学院官网,如果频繁出差、参会,带学生的精力可能有限;
问往届学生,混进学校论坛或找熟人打听,导师是否定期组会、回复邮件快不快。
浦东不少高校导师和企业合作紧密(比如张江的科技公司),如果导师的横向项目太多,学生可能被拉去“打杂”,反而耽误论文进度。
三、性格不合是大忌!学会“面试”导师
导师的沟通风格比学术能力更重要。遇到过一位同学,导师是学术大牛,但控制欲极强,要求学生每天打卡汇报进度,甚至周末临时开会。对于在职党来说,这种模式根本扛不住。
实战技巧,
1. 初次见面时观察导师说话方式,是商量语气还是命令式?
2. 直接提问,“如果工作和论文时间冲突,您一般怎么协调?” 如果导师回答“必须优先论文”,在职党慎选;
3. 反向试探,说自己未来一年有重大项目,看导师是否愿意灵活调整节奏。
四、资源和人脉,别忽视“隐性福利”
浦东的优势在于产学研结合紧密,好的导师能帮你打通资源。比如,
金融方向的导师可能推荐陆家嘴的实习机会;
工程类导师和临港的企业有合作,论文数据直接对接实战项目;
部分高校导师在本地有政策咨询背景,对职场晋升有帮助。
关键操作,提前了解导师的业界合作单位(学院官网或学术简历里一般会写),选和你行业关联度高的。
五、合同细节,小心“隐藏条款”
部分高校的导师会要求学生签署额外协议,比如,
必须参与某个课题项目才能毕业;
论文发表时导师挂第一作者;
每周固定时间到校坐班。
避雷口诀,
所有承诺落到纸面,口头约定不算数;
模糊表述(如“适当参与项目”)一定要追问具体工作量;
保留和导师的沟通记录,防止后期扯皮。
六、浦东本地“信息差”怎么破?
1. 蹭课摸底,复旦、交大等浦东校区经常有公开讲座,直接去现场观察导师的讲课风格;
2. 活用校友圈,加入“浦东在职博士”相关的微信群,打听导师口碑;
3. 盯紧学院官网,部分导师的招生名额会临时调整,比如突然少招在职生,及时刷新避免错过。
学姐提醒一句,选导师和找工作一样,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有人想要严格push型,有人需要放养型,关键是想清楚自己读博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拿学位,还是深耕某个领域?理清需求,才能避开80%的坑。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