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私信问电子科大在职博士值不值得报,我我就直接说大实话,不是谁都适合!尤其下面这3类人,千万别冲动交钱,
第一类,想混文凭的
电子科大在职博虽然不用联考,但毕业要求一点不含糊。去年有个老哥每周坐高铁往返上课,论文改了7遍才过审。学校规定必须在核心期刊发2篇论文,光这一条就能卡住80%的人。
第二类,工作太忙的
非全博士上课都在周末和寒暑假,但疫情期间改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看着轻松是吧?实际要同时应付工作、家庭、科研三座大山。去年有个宝妈学员,孩子发烧住院那周,硬是抱着笔记本在医院走廊改开题报告。
第三类,经济紧张的
别看学费写着8万/3年,实际花费至少翻倍。实验室耗材自费、学术会议差旅费、论文润色费...有个做中学老师的学员,为了买实验设备偷偷把车卖了。
现在说说适合报读的人,高校教师评职称、国企技术岗晋升、或者家里有矿就想提升学历的。别忘了,今年新增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两个方向,企业骨干报这两个专业还能申请市里的补贴。
相关问答
Q,能用同等学力申硕吗?
A,可以!但要求有5年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经验,去年全校就批了2个名额。
Q,读出来能进高校当老师不?
A,双非院校可能认,985现在都要脱产博士了。不过企业研发岗很吃香,有个师兄毕业进了华为,薪资直接对标海归博士。
结尾建议
报名前务必去实验室转一圈,看看那些熬秃头的师兄师姐。再问问自己,能不能坚持4年凌晨1点改论文?能不能接受孩子家长会永远缺席?
电子科大在职博士学费明细,这些隐形支出要知道
报考电子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的职场人,大多冲着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灵活的学习模式。不过学费这事儿,很多人只盯着官网的数字,结果入学后才发现实际开销比预想的多。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除了明面上的学费,还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花销。
一、学费基本构成,官方收费有门道
电子科大在职博士的学费标准,官网一般会标注总金额范围。以2023年为例,多数理工科专业在8万-12万之间,经管类专业略低。重点要注意三点,
1. 缴费周期,多数专业分3年缴纳,但部分项目要求第一年缴50%
2. 学费涨幅,有些专业会在招生简章备注"学费标准以入学当年核定为准",近三年平均年涨幅约5%
3. 跨校区成本,清水河校区和沙河校区的实验室使用费有差异,特别是需要做硬件实验的专业,可能额外产生器材损耗费
二、隐形支出清单,账本外的真实开销
1. 学习资料"深水区"
专业文献下载,IEEE、Springer等数据库的年费约2000元,虽然学校图书馆有资源,但热门文献经常需要排队预约
实验耗材,微电子、通信工程等专业,自购示波器探头、射频连接线等小零件,单次开销200-500元属常态
学术会议"门票",导师鼓励参加的行业会议,注册费普遍在3000-8000元/次,交通食宿另算
2. 通勤住宿"时间账"
跨城交通,非成都本地学员每月往返高铁费约800-1500元,遇到临时组会还要承担退改签费用
校内住宿,沙河校区博士生公寓80元/天,寒暑假不开放期间得自寻短租
误工成本,请假参加集中授课,按日均工资计算的实际损失可能超过学费本身
3. 论文阶段的"隐藏关卡"
实验外包费,遇到设备紧张时,委托校外机构做测试,单项报价从2000元起跳
数据采集成本,做社会调研的经管类专业,有效问卷的获取成本约5-10元/份
图表润色,专业制图公司修改一张三维模型图收费300-500元
预答辩打点,打印装订8本论文约400元,外校专家评审费人均2000元起步
三、精明省钱小技巧
1. 教材获取,加入博士生二手群,5折能买到带笔记的实体书
2. 交通组合,提前囤购高铁次卡,配合航空公司"随意飞"产品
3. 设备共享,与同课题组成员合买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工具
4. 数据置换,通过学术社交平台与其他高校研究者交换实验数据
5. 错峰实验,主动申请春节前后等冷门时段的实验室使用权
四、容易被忽略的"返现"政策
虽然支出不少,但电子科大会给在职博士提供些补偿渠道,
横向课题奖励,参与企业合作项目可获10%-15%的经费提成
专利申报补贴,成功申请发明专利奖励3000元/项
助教津贴,承担本科课程辅导工作,每月额外收入800-1200元
差旅报销,跟随导师外出调研可报销部分交通费,记得留好出租车票
写论文那会儿,隔壁实验室的一姐妹就因为没细看报销政策,白白垫付了四千多检测费。所以建议大家入学后先把财务处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复印一份,关键时刻能救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