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冲着“北大光环”想报在职博士,先冷静!我身边至少有3个朋友在北大DBA申请上踩过坑,要么硬凑材料被拒,要么入学后跟不上课业。今天说点大实话,尤其这5类人,真不建议你碰北大DBA在职博士,
第一类,想“混学历”的人
北大DBA课程强度极大,每月至少4天集中授课,课后还要做企业调研。去年有个同学因为连续两次没交案例分析报告,直接被劝退。教授原话,“我们要的是能推动行业的人,不是来刷履历的。”
第二类,工作不满8年的管理者
招生简章写的“5年管理经验”是最低门槛,实际录取的人平均带过10人以上团队。有个国企中层卡在面试环节,考官直接问,“你做的决策影响过公司营收吗?”他答不上来,当场被刷。
第三类,英语四级没过的人
别看是中文授课,所有文献都是英文原版。上学期有个同学看不懂哈佛商业案例,小组作业拖后腿,被其他学员联名要求换组。教授还要求用英文写摘要,别指望翻译软件能糊弄。
第四类,预算低于40万的人
学费明面上28.8万,实际开销吓人,去硅谷访学7天就要自费3万,论文答辩还要另交专家评审费。有个学员吐槽,“读下来比全日制贵一倍,但上课时间只有人家三分之一。”
第五类,想靠“关系”走捷径的
去年有个地产老板托人找教授打招呼,结果材料初审都没过。招生办老师说,“我们宁可从普通企业招实干派,也不要只会搞人脉的老板。”
北大DBA到底适合谁?
见过最成功的案例是个连锁酒店创始人,48岁带着真实经营问题来读书。他论文研究自己公司的成本管控模型,后来被北大收录成教学案例。这种人就算不拿学位,过程本身就值回票价。
北大在职博士学费明细,这些隐藏费用要知道
说到北大在职博士,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学费贵”。但除了官网明码标价的学费,还有一些“看不见”的花销,如果不提前了解,很可能让预算超支。今天就和大家掰扯掰扯,北大在职博士到底要准备多少钱,哪些钱容易被忽略。
一、学费本身,按年交,不同专业有差别
北大在职博士的学费一般是按学年缴纳,大部分专业每年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三年下来总学费约15万。但具体金额要看专业方向,比如管理类、金融类的项目可能略高一些。这里要注意的是,学费通常不包含教材、资料费,开学后买书或者打印材料还得另掏腰包,一年下来500到1000元不等。
二、报名考试阶段,别小看零碎支出
从准备报考开始,就已经要花钱了。报名费一般在800元左右,如果跨城市参加考试,交通和住宿又是一笔开销。比如外地考生来北京考试,往返高铁加住酒店,少说也要2000元。另外,有些专业需要提前联系导师或准备作品集,打印材料、邮寄资料的杂费也得算进去。
三、上课期间的隐形消费
1. 交通住宿费,在职博士通常周末或集中授课,外地同学如果每周往返,高铁票、机票会成为固定支出。以北京周边城市为例,每月通勤费可能超过1500元。如果选择在校内或附近租房,租金压力更大,单间月租普遍在3000元以上。
2. 学术活动费,参加学术会议、论坛是博士阶段的常态。北大虽然会提供部分资源,但自己去外地参会时,注册费、差旅费都得自掏腰包,一次可能要花3000-5000元。
3. 小组作业开销,和同学做课题调研、打印报告甚至聚餐AA制,这些零碎花费每月几百块看似不多,三年积累下来也不少。
四、论文阶段的“重头戏”
很多人以为交完学费就完事了,其实论文才是烧钱的高峰期,
数据采集费,理工科做实验、文科做社会调查,可能要购买设备或支付受访者报酬。比如心理学专业做问卷调查,平台推广费用就可能过万。
论文查重与修改,虽然学校提供免费查重次数,但自己提前修改时,查重系统按字数收费,一篇论文花几百元是常事。如果找人帮忙润色英语摘要,市场价每千字200元起。
答辩费用,打印装订论文成册,普通胶装一本50元,精装则要100元以上,加上答辩当天的材料准备,总共可能超过1000元。
五、容易被忽略的“特殊情况”
1. 延期毕业的代价,如果因为论文没通过需要延期,大部分专业会按学分加收费用,每学分1000-2000元不等,拖一年可能多交2万。
2. 证书相关费用,毕业时领取学位证、档案邮寄等通常不收费,但若需要额外认证(比如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每份证明要支付200-500元。
3. 资源使用费,部分实验室或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预约并缴费,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做实验前最好确认是否需要自费。
对了说两句
准备读博前,建议直接联系学校招生办,把学费、住宿政策、实验室收费等细节问清楚。外地同学可以多关注学校的线上课程资源,减少通勤次数;平时多利用图书馆和校内数据库,少买高价外文书籍。如果遇到选修课需要额外付费,优先选和论文方向相关的,避免为“凑学分”多花钱。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