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必知的绩点提升法
读在职博士的朋友都清楚,平时工作已经忙得脚打后脑勺,下班还要赶论文看文献。这时候最头疼的就是课程绩点,很多单位评职称、涨工资都看这个。我见过太多人因为绩点不够延毕,今天说几个接地气的笨办法。
一、选课要讲究门道
开学前两周最重要的事就是打听任课老师情况。重点记三点,
给分大方的老师直接选,别管课程内容
避开爱点名的教授,出差时能少请假
小组作业多的课优先,分摊工作量
去年我们班有个银行行长,专门选晚上开课的《金融史》,老师知道大家工作忙,期末交篇读书报告就能拿B+。
二、作业要会讨巧
千万别当老实人!我同事一朋友做《统计学》作业,把单位现成的经营数据分析改改就交,既完成工作又搞定作业。注意三个诀窍,
多用图表少码字
参考文献找导师的论文引用
交纸质版时附张便签说明工作忙
三、考试要抓重点
临考前两周最关键,这时候要,
找往届师兄要历年考题
重点背老师上课重复讲的内容
答题时多写"根据教授某次讲座提到的观点"
去年考《管理心理学》,我把老师PPT里的案例稍加改编,说一千,道一万拿了全班最高分。
别忘了
遇到较真的导师怎么办?某高校副教授偷偷告诉我,他们最吃这套,每月主动汇报进度,教师节发祝福短信,出差回来带点当地点心。关系处好了,平时分至少多给10%。
在职博士毕业到底有多难?
1. 时间根本不是自己的
白天上班开会、处理项目,晚上回家打开电脑看文献,周末泡实验室做实验——这是很多在职博士的日常。同事下班聚餐,你得找借口溜;朋友约周末爬山,你只能回一句“下次一定”。有位朋友在高校当讲师,读博期间连续三年没休过完整假期,连孩子家长会都只能让爱人代劳。他说最怕听到导师问,“数据怎么样了?” 因为永远觉得自己进度太慢。
2. 论文标准不会因为“在职”打折
有人觉得在职博士要求低,这绝对是误解。某985高校教授我就直接说过,“不管全职还是在职,盲审专家不会看你的身份打分。” 去年有个案例,企业高管花了四年写的管理学论文,因为创新点不足被毙掉。更残酷的是,很多学校现在要求发SCI/SSCI才能答辩,这对需要兼顾工作的在职者来说,简直像在马拉松途中突然被要求负重跑。
3. 经济压力比想象中实在
虽然在职读博不用辞职,但隐形开销不少。理工科做实验要自费买材料的情况时有发生,人文社科参加学术会议、查资料的费用也得自己扛。更现实的是,单位未必支持你读博。有人偷偷读博两年不敢让领导知道,生怕影响晋升;还有人和单位签了“卖身契”——毕业必须继续服务五年,否则赔违约金。
4. 导师关系比谈恋爱还难处
导师带的全日制学生天天在实验室泡着,而在职博士生可能一个月都见不到人。有位导师直言,“不是我不愿意指导在职的,是他们根本找不到人。” 反过来,在职博士也委屈——明明提前约了时间,导师临时有会又放鸽子。最尴尬的是研究方向与工作实际脱节,企业里做市场的人非要研究理论模型,写论文时就像在精分。
5. 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暴击
体检报告上的异常指标越来越多,凌晨三点改论文时的心悸越来越频繁。更可怕的是孤独感——同事觉得你“瞎折腾”,家人抱怨“赚得不如以前多”,同门觉得你“不够投入”。有个40岁读博的大哥说,有次在实验室通宵后直接去医院打吊瓶,护士问他是不是创业压力大,他苦笑着说,“比创业难多了。”
这些现实问题摆在面前,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有人是为评职称走捷径,结果发现这才是最远的路;有人真心热爱学术,但工作后的思维模式很难切换回研究状态。不过话说回来,确实有狠人能做到——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利用每天早到医院的1小时做实验,坚持四年发了3篇一区论文。
读不读在职博士,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你正在纠结,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能不能接受5年没有娱乐生活?能不能承受投入时间金钱后可能失败?能不能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死磕到底?毕竟博士文凭不会让生活自动变好,但这个过程真的能逼人蜕层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