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读者私信问,"老师,我现在工作稳定但想提升学历,在职读博到底靠不靠谱?"作为从业8年的学历规划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在职读博的那些门道。
首先要明确三种主流方式,非全日制博士、同等学力申博和免联考博士。非全博士要参加12月统考,适合有考研经验的工作党,像北京某985高校的工程博士项目,每年录取的在职人员占比达60%。同等学力申博不用考试,但需要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去年我带过的一位银行中层,就是靠3篇经济类C刊成功申博。免联考博士现在鱼龙混杂,建议认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海外院校,比如西班牙某大学的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疫情期间线上授课特别方便。
说个真实案例,去年某国企副总王总,45岁想读管理类博士。我帮他对比后发现,非全博士要脱产3个月备考,同等学力需要发2篇论文,对了他选择马来西亚某大学的免联考项目,18个月线上+2次短期出国就拿到学位,今年已经用新学历竞聘成功。
我强调一点2025年想读博的朋友,教育部新规要求境外学历必须提供出入境记录,打算报免联考项目的,务必确认课程有线下授课安排。另外从今年开始,985高校的非全博士录取名额缩减20%,建议早做打算。
费用方面给大家个参考,国内非全博士学费8-15万/3年,同等学力申博5-8万+论文指导费,正规免联考项目15-25万。千万别信那些"十万“抱过”"的广告,去年就有学员被黑中介骗,对了钱证两空。
个人觉得在职读博三大铁律,一看院校备案信息,二查导师学术背景,三问往届学员反馈。只要做好这三点,工作读博两不误完全有可能。
在职博士申请,这五类人千万别尝试
第一类,工作忙到脚不沾地的
白天开会、出差、赶项目,晚上加班到十点是常态,周末还得随时回消息——这种状态的朋友,千万别高估自己的精力。在职博士可不是“挂个名”就能毕业,光是文献综述、实验数据、论文开题就能扒你一层皮。我认识个朋友,国企中层,天天忙得连轴转,结果博士读了四年还没开题,导师直接劝退,“你这进度,再拖下去也毕不了业。”
第二类,家里“拖家带口”的
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辅导班、老人看病、房贷车贷压着,这类人最容易被现实打脸。有个大姐原本计划边工作边读博,结果孩子小升初天天补课,婆婆住院得陪床,对了连导师组会都凑不出时间参加。她说得实在,“你以为能平衡?到头来工作没干好,学业没进展,家里还闹矛盾,里外不是人。”
第三类,就想混个文凭的
有些人觉得,“反正在职博士门槛低,交点学费混混圈子,论文随便水一篇就行。”这种想法趁早收收!现在高校查得严,光是查重率卡到5%以下就够喝一壶。去年某高校清退了一批在职博士,有人连开题报告都是代写的,查出来直接取消学籍,工作单位还挨了通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四类,经济压力大的
别光看学费明面上的数字,隐形开销才是无底洞。比如理工科做实验要自掏腰包买材料,文科调研得全国各地跑;更别说导师组的饭局、学术会议的差旅费。认识个工程师,读博三年花了将近40万,后来项目降薪,差点连房贷都断供。他自嘲,“早知道这么烧钱,还不如拿这钱换个车。”
第五类,没长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读博最怕“三分钟热度”。开头豪情壮志,半年后文献没看几篇,一年后连导师微信都不敢回——这种人真别折腾。有个典型例子,一哥们儿每年开学在朋友圈晒录取通知书,结果第二年悄没声儿退学了。问原因,他挠头,“周末就想躺平打游戏,一翻开论文就犯困……”
在职博士听着光鲜,背后全是硬骨头。如果你属于上面任何一种情况,真心劝你三思。这玩意儿就像爬山,没备好干粮、没练好体力,半路摔下来更难看。不如先把眼前的日子过踏实了,等时机成熟再冲也不迟。想好了再行动,别跟自己过不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