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读旅游管理专业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职场人都会遇到这三个关键问题,如何选择靠谱院校?学费是不是都像网上说的那么贵?同等学力申硕到底有没有用?今天结合上海本地实际情况,给大家说点实在的。
先说学校选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是本地考生最常选的两所,前者侧重旅游经济方向,后者偏重文化旅游规划。注意看准招生简章里的授课安排,有的学校要求每周到校两次,有的集中周末授课,对于经常出差的旅游从业者来说差别很大。
学费方面,本地院校普遍在4.8万-8.5万之间。要特别注意隐性收费,某校官网公示学费5.2万,实际还有8000元实践费;另一所院校的教材费按原价收取,比网上购买贵一倍。建议直接联系在读学员了解真实花费。
报考条件有三个关键点,①本科毕业满三年指的不是工作年限,而是从拿到毕业证算起;②旅游相关工作经验认定范围很广,酒店、会展、景区工作都算;③部分院校允许专科报考,但要加试两门专业课。
同等学力申硕要特别注意三点,1.结业证≠学位证,必须通过5月统考;2.英语考试难度相当于大学四级,但专业综合考试会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等核心课程;3.论文答辩前需在正规期刊发表1篇与旅游相关的学术文章。
常见误区提醒,免联考项目要确认是否留服认证,某机构宣称的"免试入学双证班"实际只能拿到结业证;周末授课不等于不考勤,上海某高校去年就因考勤不达标取消了12名学员的考试资格。
上海在职研究生含金量高吗?单位认可吗?
废话不多说,上海在职研究生的含金量,关键看你怎么选、怎么学。 本地像复旦、交大、同济这些老牌高校的在职项目,教学质量确实硬气。比如某985高校的金融硕士班,授课老师就是给全日制学生上课的原班人马,案例分析和行业资源一点不含糊。但如果是没听说过的机构搞的“速成班”,那确实得掂量掂量。
单位认不认可主要看三点,
1. 单位性质,国企事业单位对学历卡得严,晋升评职称时,只要学信网能查到的正规硕士,和全日制享受同等待遇的案例不少。去年浦东某国企的中层竞聘,6个候选人里有4个都是在职硕士。
2. 行业特性,金融、法律、教育这些看证的行当,硕士学历就是硬门槛。静安区某证券公司的HR直言,“我们更关心你是不是科班出身,是不是985/211,倒不纠结学习形式。”
3. 个人表现,徐汇区一家外资企业的部门主管说的大实话,“你要是个普通本科的在职硕士,我们可能多看两眼简历;但你要是复旦在职MBA,还能把学的模型用到实际项目中,那分量就不一样了。”
在上海读在职研有这些门道,
选校别光看名气,重点看专业和自身岗位的匹配度。比如做数据的去华师大学大数据分析,做媒体的考虑上戏的文化产业管理。
周末上课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平衡工作和论文。不少人卡在中期答辩,就是因为项目太忙没空做调研。
隐形福利比想象中多,同学里有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组个饭局都能聊出合作机会。闵行有位学员就是在校友会上对接到了张江的科创资源。
当然也有要泼冷水的地方,
别指望单靠个文凭就能升职加薪。黄浦区某互联网公司总监说得直接,“现在海归硕士都一抓一把,关键还是看入职后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个做产品经理的学员,读研期间把用户行为分析课程直接用到A/B测试中,这才让领导真正认可了他的学历。
说一千,道一万给个实用建议,
如果你决定要考,先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查招生简章,认准统考双证项目(毕业证+学位证)。上海这边有些高校搞的校企合作班挺靠谱,比如某高校和上汽合办的汽车工程硕士,毕业直接进人才库的案例不在少数。
说到底,在职研究生就像个放大器——你本身有八分本事,它能帮你显出来十二分;要是只想混个证,那真不如省下时间多睡会觉。毕竟在上海这座讲实效的城市里,拿出真东西才是硬道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