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选非全日制还是全日制?这个问题让很多在职人员纠结到头秃。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看完保你心里有谱。
先说大实话,考试难度真没太大差别!非全和全日制考的是同一张卷子,国家线也是一刀切。但非全有个隐藏优势——不少学校招生指标用不完,复试刷人概率低。比如去年某985高校会计专硕,全日制报录比15:1,非全却直接等额录取。
在职党最头疼的就是时间。全日制要全天蹲教室,非全上课集中在周末或寒暑假。但别以为非全就能摸鱼,我认识个银行柜员每周五下班赶高铁去外地上课,周一早上再红着眼回来上班,比996还狠。
学费这块差距可就大了。全日制学硕每年8000左右,非全普遍2万起步。管理类专硕更夸张,像MBA非全全程学费能到20万,但人家有单位报销哈!很多体制内单位有"考上非全补贴70%学费"的政策,相当于自费部分才6万。
重点来了!想拿双证(毕业证+学位证)必须参加12月统考。那些"免联考""同等学力申硕"的项目,对了只能拿单证。有个老师傅被机构忽悠报了单证班,结果评职称时发现不管用,气得要去消协投诉。
给个实在建议,如果单位能报销学费+不急着换工作,闭眼选非全。要是应届生或者想转行,还是老老实实考全日制。去年我表弟就是在职备考全日制翻车了,工作学习两头都没顾好,说一千,道一万鸡飞蛋打。
在职考研需要单位同意吗?
很多上班族想通过考研提升自己,但一提到报名流程就犯嘀咕,“到底要不要单位点头?”这个问题得分情况说。
根据教育部规定,非定向就业的考生报名时不需要单位盖章。也就是说,如果你考的是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打算自己找工作,报名时直接在网上填信息就行,单位管不着。但如果你报考的是定向就业类别,那必须在报名时提交单位盖章的定向协议,这时候单位的态度就关键了。
举个实际例子,小王在国企工作,想考某高校的定向培养研究生。他得先找人事部门签定向协议,明确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这种情况下,单位不同意的话,报名环节就直接卡住了。
二、哪些情况必须单位盖章?
1. 报考专项计划,比如“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或部分校企合作项目,通常需要单位出具支持证明。
2. 复试资格审查,有些学校在复试阶段会要求在职考生提供单位同意报考的书面证明,尤其是事业单位、公务员等岗位。
3. 调取档案环节,如果你考上了全日制非定向研究生,学校会要求把档案转到学校。这时候如果单位不放档案(比如某些有服务期规定的岗位),录取就可能泡汤。
别忘了,医院、教师、公务员等特殊职业,很多单位内部有“服务期未满不得报考”的规定。哪怕教育部没硬性要求,单位也可能自己设门槛。
三、单位不同意怎么办?
情况一,考非定向全日制
如果铁了心要辞职读研,可以这么做,
先正常备考,考上之后再提离职
提前查看劳动合同,注意违约金条款
档案在人才市场的比在单位的好处理
情况二,想保留工作读非全
现在很多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也要求定向培养,必须单位盖章。这时候需要,
1. 先和直属领导沟通,说明读研对工作的帮助
2. 准备书面申请时强调“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3. 国企/事业单位可以查阅内部《职工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有个真实案例,某银行职员考MBA,单位起初不同意。后来他拿出招生简章里“每月集中授课4天”的课程安排,证明不影响工作,最终拿到了盖章。
四、避开雷区的小技巧
报名前查清学校要求,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的政策可能天差地别。比如某985高校的工程管理专硕明确要求“所有在职考生必须定向”,而另一所双非院校就允许非定向报考。
巧用档案存放方式,如果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而非现单位,报考非定向研究生时更容易操作。
把握沟通时机,等到笔试成绩出来再找领导商量,比报名前硬碰硬更管用。
对了说个大实话,很多单位嘴上说“原则上不支持”,其实只要不影响工作,领导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关键看你怎么沟通,以及平时的工作表现能不能让领导放心。
记住,报名系统里填的“定向”或“非定向”直接影响后续流程,选错了可能白考一年。报名前最好直接打电话问学校研招办,把录取条件、培养方式问得明明白白。
搞清楚了这些门道,该备考就踏踏实实看书,该沟通就早点找领导探口风。别让报名环节的小细节耽误了复习大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