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到9月预报名季了,非全日制研究生信息填报这事儿可马虎不得。去年光我们学员就有20多人因为填错信息被卡审核,今天就来掰扯清楚预报名的门道。
第一步先登录研招网(https://yz.chsi.com.cn),注意要用学信网账号登录。这里有个坑,二战考生千万别直接点"往年信息",非全考生统一按"统考报名"入口进。
基本信息填写重点看这3处,
1. 户籍地址和档案所在地可能不一致,比如你在上海工作但档案在老家人才市场,按实际情况分开填
2. 现在的工作单位要写全称,别用简称(比如"中行"要写"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3. 备用信息栏千万别空着!填上"非全日制定向就业"
最常出错的学历校验环节,记住这三点,
毕业证编号有17位和18位两种版本,以实物证书为准
应届生选"本科毕业"别选"本科结业"
境外学历要先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报考信息注意区分,
非全考生要选"非全日制"
学习方式选"定向就业",提前跟单位签好定向协议
报考点选择原则,选工作所在地(需社保记录)或户籍所在地
上传照片要蓝底!建议去专业照相馆拍,别用手机自拍。去年有学员穿白衬衫被系统误判为背景色,耽误了三天审核时间。
学姐提醒,10月25日前都能修改信息,但建议9月24日前完成初填。去年研招网在报名高峰期常崩溃,尽量避开晚上8-10点高峰期操作。
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读?“上岸人”告诉你真相
一、先算笔账,钱和时间能不能扛得住?
非全的学费确实比全日制贵不少。比如某985高校的MBA,全日制一年5万,非全直接飙到12万;普通专业比如教育学,全日制可能一年8千,非全也得3万起步。再加上周末奔波上课的交通费、住宿费,三年下来少说也得十几万。
时间上更考验人。工作日上班累成狗,周末还要坐高铁去学校上课,晚上熬夜写论文是常态。我同学里有人因为扛不住压力,中途退学的也不少。所以,如果经济条件一般,或者工作忙到连周末都挤不出来,真心劝你慎重。
二、证书含金量,别光听政策,看实际!
教育部早就发话,“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历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现实中,很多单位招聘时还是会偷偷加一句“要求全日制”。我找工作那会儿,投过一家国企,HR我就直接说,“非全的简历我们单独放一摞。”后来考公务员,倒是没被卡,但选调生岗位明确写了“仅限全日制”。
不过这两年情况在变好。比如深圳、杭州等地的人才引进政策,非全硕士也能享受补贴;部分高校招聘教师也开始认可非全学历。关键还是看你想去的行业——体制内、传统企业可能保守点,互联网、外企相对更开放。
三、什么样的人适合读非全?
1. 在职想提升但不想辞职的人,比如教师、医生、国企员工,单位本身认可非全学历,读完之后评职称、涨工资直接用得上。
2. 经济基础扎实的职场人,学费压力不大,周末上课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有人把上课当社交,顺便扩大朋友圈子。
3. 目标特别明确的人,比如纯粹为了考公考编凑学历门槛,或者行业里明确要求硕士学历但不在乎培养方式。
四、别上当秘诀,这些细节没人告诉你
别指望和全日制同等待遇,虽然一起上课、同一个导师,但奖学金、宿舍、校招这些资源基本和非全无关。
论文比全日制更难熬,导师对非全的要求不会降低,但学生白天上班晚上搞科研,数据质量容易翻车。我同门就因论文进度慢,延期了一年毕业。
人脉≠资源,很多人冲着“认识大佬”去读非全,但实际情况是,同学里一半是普通打工人,小组作业可能遇到甩手掌柜。
五、说句大实话
如果你冲着“混学历”去读非全,大概率会后悔。但要是工作稳定、经济宽裕,且职业规划清晰(比如单位内部晋升硬性要求硕士),非全确实是一条不用脱产的捷径。我身边读非全的人里,对了觉得“值”的,都是那些一开始就想清楚“我为什么要读”的人。
学姐提醒一句,选学校一定要擦亮眼!优先挑当地有教学点的985、211,异地办学的水分大;专业尽量选和自己工作相关的,毕业论文好上手,还能用研究成果反哺职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