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19年入学的在职博士生,坐标某省会城市高校。三年时间边工作边读书的真实体验,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哪些坑千万别踩。

第一年最容易被"免联考"三个字忽悠。我当时就是冲着某校"免试入学"报的名,结果发现所谓免联考只是不用参加统考,但入学后要补修6门本科课程,光教材费就花了2800元。这里提醒大家,遇到标榜"免联考"的项目,一定要问清是否需要补修学分。

第二年栽在导师选择上。我的导师同时在带8个在职博士,最夸张的时候三个月没见上面。后来发现选导师要看两个硬指标,一是看名下全日制学生数量(超过5个慎选),二是看三年带的在职生毕业率(低于60%的果断放弃)。

第三年论文阶段遇到大坑。我们学校要求必须发表2篇C刊,但很多期刊明确不收在职博士的论文。后来通过师姐介绍,找了家专业机构润色,前后花了1.2万才搞定。这里有个省钱秘诀,先投大学学报(审稿费通常只要300-500元)。

关于同等学力申硕,建议优先考虑本地高校。我同事报的北京某校远程班,结果每次答辩都要自费飞北京,三年光差旅费就花了3万多。现在省属高校基本都有周末面授班,还能蹭学校图书馆资源。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扎心事实,我们这届12个在职博士,按时毕业的只有4人。延期的主要原因不是论文,而是单位不给开证明。所以报名前务必跟人事部门确认三点,是否允许攻读在职博士、是否认可定向培养协议、能否配合盖章。

在职博士学费超过10万值得读吗?

在职博士学费超过10万值得读吗?

很多人一听到“在职博士学费10万起步”,第一反应就是“这也太坑了吧”!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先掰扯掰扯这钱到底花哪儿了。

首先,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不一样,学校不会给你提供宿舍、奖学金这些补贴,学费自然得自己全包。再加上很多高校的博士项目会安排行业大咖授课,甚至配一对一导师指导论文,这些人力成本都得摊到学费里。比如某985高校的工科在职博士,光实验室使用费和论文指导费一年就两三万,四年下来轻松破十万。

说白了,学费贵不贵,关键看“买”到了什么资源。如果学校能给你接触前沿课题、积累行业人脉的机会,这钱花得可能比报一堆培训班值。

花10万读在职博士,到底能换来什么?

1. 人脉和圈子

在职博士班里的人,大多是企业中层、体制内干部或者创业小老板。平时上课、做项目,混熟了可能就是未来的合作伙伴。比如有个朋友读金融在职博士,同学里有银行分行行长和私募基金经理,后来跳槽换工作,内推机会直接拉满。

2. 实打实的学历提升

别听网上说什么“在职博士水分大”,国企、高校评职称的时候,只要学位证上写的是“博士”,管你全日制还是在职,门槛照样跨过去。某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就是靠在职博士学历评上了正高职称,工资涨了30%。

3. 知识系统升级

工作上遇到瓶颈的人,读博相当于“强行充电”。比如做IT的学个大数据方向的博士,不仅能搞懂算法原理,还能带着课题回公司申请研发经费,公司支持的话甚至能报销部分学费。

哪些人砸10万读博不心疼?

✓ 体制内卡学历的

公务员系统里,博士学历提拔速度可能快人五年。某地级市副局长,读了在职博士后直接调任省厅,学费早从年终奖里赚回来了。

✓ 企业里想转技术岗的

比如销售出身的管理层,读个工科博士镀层金,转岗做产品总监或技术副总,年薪翻倍不是梦。

✓ 家里不差钱的

纯粹为了圆博士梦,或者给孩子做个榜样,这种就当消费了,和买奢侈品一个道理,自己开心就好。

怎么判断自己该不该掏这个钱?

看三点,

1. 钱包抗不抗得住

学费只是明面上的开销,读博期间出差调研、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版面费,随便再加两三万。如果存款不到20万,建议慎重。

2. 工作和学业能不能兼顾

周末上课、熬夜写论文是常态。有个哥们儿在互联网公司996,硬挤时间读博,结果论文没写完,头发先掉了一半。

3. 职业规划用不用得上

如果所在行业更看重经验(比如电商、自媒体),不如把钱花在实操项目上;但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博士学历绝对是硬通货。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

值不值得,关键看你怎么“用”这个博士学历。有人靠它打通晋升通道,有人只会把学位证锁抽屉里落灰。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再摸一摸口袋里的银子,比对着知乎刷100篇攻略都管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