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预报名期间,总有不少在职朋友因为工作忙错过了非全研究生预报名的黄金期。前两天就遇到个搞IT的小伙,一边敲代码一边问我,"哥,我这都10月了才发现能报非全,还有戏吗?"

废话不多说,完全来得及!去年帮23个在职人员补报名,对了18个都成功入学了。非全报名分两个阶段,9月24-27日是预报名,10月5-25日才是正式报名。预报名主要是给应届生准备的,咱们在职人员重点盯住正式报名期就行。

具体怎么操作?记住这3步,

1. 10月5日早上9点准时登陆研招网

2. 选"非全日制"培养方式时千万别点错

3. 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明的扫描件

有个特别容易踩的坑要注意,部分院校的MBA、MPA专业要求提前面试。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去年有个学员笔试过了,但因为没参加提前面试,对了只能调剂到其他学校。建议现在就去目标院校官网查招生简章,把该补的材料赶紧补上。

同等学力申硕的朋友更要抓紧,今年新增了6所接受跨专业报考的院校。山东某高校的老师跟我透露,他们学院的行政管理专业,去年补录了11个没赶上预报名的在职考生。记住这几个关键时间节点,10月25日22点报名截止,12月23日考试,现在开始复习完全来得及。

学姐提醒下,千万别信那些"免联考保录取"的机构,去年有学员被骗了8万块。正规非全都是要参加统考的,所谓免联考要么是中外合办项目,要么就是野鸡大学。遇到这种情况直接打院校研招办电话核实,比什么都靠谱。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一览表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一览表

一、学费到底差在哪儿?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主要和三个关键点挂钩,学校档次、专业类型、所在城市

985/211院校,名气大,学费自然高。比如北京某top2高校的MBA,全程学费能到30万以上;而同城的普通一本院校,同专业可能只要8万左右。

经管类专业,MBA、金融、会计这类“热门选手”,普遍比教育学、文学贵。举个例子,上海某高校的金融硕士非全学费约15万,而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可能不到5万。

一线城市 vs 二三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学费通常比济南、郑州、合肥高30%-50%。不过二三线城市的可选专业少,很多人还是得往大城市跑。

二、各地区学费参考

这里列几个典型地区的行情(数据为2023年最新标准),

1. 北京/上海

MBA,15万-40万(清北复交等顶尖院校突破40万)

教育硕士,3万-8万

工程硕士,4万-12万

2. 广东/浙江

金融专硕,10万-25万

法律硕士,6万-15万

计算机专业,5万-10万

3. 中西部省份

普通院校MBA,5万-12万

农业类硕士,2万-4万/全程

师范类专业,2.5万-6万

三、这些钱花得值不值?

有人吐槽,“花十几万读个非全,不如报培训班!”这话得分情况看——如果冲着行业人脉、名校文凭、落户加分去的,这钱大概率花得值。比如金融圈、互联网大厂,很多中层岗位的晋升门槛就是硕士学历。但如果是单纯想学技术,那不如选性价比更高的职业教育。

四、怎么省点钱?

1. 盯紧奖学金政策,部分院校对非全学生开放奖学金,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给法律硕士设了最高2万元的奖项。

2. 选性价比高的专业,教育硕士、农业硕士的学费普遍低于经管类,适合想拿文凭但预算有限的人。

3. 单位补贴别浪费,国企、事业单位常有在职深造补贴,有的能报销30%-70%学费,入职前记得打听清楚。

4. 避开“附加费用”坑,有些学校把教材费、答辩费另算,实际支出可能比学费高20%,报名前一定要问明细。

五、掏钱之前多想想

别光看学费数字,得算算时间成本。非全研究生通常周末上课,持续2-3年,如果工作经常加班或需要照顾家庭,很可能中途扛不住。之前有朋友报了北京某校的MPA,结果每周末高铁跨省上课,两年下来车费都花了小两万。

学姐提醒一句,现在很多院校的学费每年涨5%-10%,比如某985高校的工程管理硕士(MEM),2021年学费9万,2023年已经涨到12.8万。要是打定主意要考,早行动比晚行动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