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读研到底要花多少钱?"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直接上干货。
我明告诉你,非全读研学费跨度挺大,便宜的3万出头能拿下,贵的能到40万。大体上来看,
1. 普通高校普遍在3-8万(比如首师大教育硕士3.6万)
2. 211院校多在8-15万(如北邮计算机硕士12万)
3. 985高校基本15万起跳(清华MEM项目24.8万)
这里头学问可大了,三招教你省钱,
第一招,避开新开专业。像某理工大前年新开的AI硕士,学费比传统专业贵40%
第二招,关注地方政策。深圳在职读研有最高3万补贴,相当于学费打七折
第三招,选集中授课。有些学校每月集中4天上课,省下的住宿交通费两年能过万
我强调一点三个坑,
1. 教材费别小看,某师范院校光教材就要6000
2. 异地教学点要问清,有的上课地点临时变更要自付差旅
3. 论文指导费另算,某财经院校收8000指导费
现在很多学校搞分期付款了,比如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可以分三年缴清。不过要看清利息,某校宣传"零息分期",结果收6%手续费。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实在话,选非全别光看学费。我表弟去年读某双非便宜项目,结果上课时间总改,现在还没毕业。建议大家多问往届生,上学校官网查最新收费标准,别信招生中介的"打包价"。
非全日制研究生值得读吗?
一、哪些人适合读非全日制?
1. 工作稳定但想“往上够”的上班族
如果你已经有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但学历成了晋升的硬门槛(比如国企、事业单位卡硕士学历),非全日制就是量身定制的选择。既能保住饭碗,又能周末上课混圈子,拿个双证(毕业证+学位证),性价比很高。
2. 想转行但缺“敲门砖”的人
比如原本做行政,想转行做数据分析。直接辞职读全日制风险太大,非全就能边工作边补专业背景。很多企业招聘时,只要专业对口,非全学历一样认可。
3. 经济压力大的应届生
考研竞争激烈,如果没考上全日制,家庭条件又一般,非全的学费虽然不低(一般3-10万不等),但至少能半工半读,有些单位还会给员工报销部分学费。
二、非全日制的“隐形优缺点”
先说大实话,
优点,
不耽误挣钱,不用辞职脱产,尤其适合有房贷车贷的中年人。
人脉资源,同学多是行业内的在职人员,互相交流信息甚至合作机会。
政策支持,2017年起国家明确非全与全日制证书同等法律效力,考公、评职称都可用。
缺点,
时间管理地狱,工作日加班+周末上课+写论文,没点毅力真扛不住。
学校待遇差异,部分高校的非全生不能住校、没有奖学金,社交体验打折扣。
部分企业偏见,虽然政策支持,但私企HR可能会嘀咕“是不是含金量低”。
三、怎么选才不会踩坑?
1. 学校比专业更重要
非全的学历在就业时,学校的牌子比专业排名更“好用”。尽量选985、211或行业内有口碑的高校,比如金融类选央财、法律选中国政法。
2. 专业要“实用”别跟风
避开理论性强的专业(比如哲学、历史),优先选应用型学科(MBA、工程管理、计算机)。尤其是和当前工作相关的专业,学了立马能用上。
3. 上课方式提前问清楚
有的学校集中在周末上课,有的则是每月集中一周授课。提前打听好能否协调工作时间,别说一千,道一万工作学习两头崩。
四、掏心窝子的建议
别指望“花钱买证”,非全论文要求和全日制一样严格,混日子肯定毕不了业。
主动利用学校资源,多蹭讲座、找导师聊行业趋势,这些隐形福利比证书更值钱。
心态要稳,如果周围人质疑“非全没用”,直接甩政策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大实话,值不值得,完全取决于你读它的目的。如果为了升职加薪、换赛道、拿户口,非全绝对是捷径;但如果单纯逃避就业,或者幻想“镀个金就能躺赢”,那真不如去打工攒经验。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