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职人士来说,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最头疼的就是怎么平衡工作和学习。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说说,非全的上课方式到底有哪几种,该怎么选才不会踩坑。
目前主流的非全上课方式就三种,各有利弊,
第一种是周末班,北上广深的高校基本都有。像人大MBA、北师大教育学这类热门专业,都是周六日全天授课。优点是面对面教学效果好,缺点是外地学员每周往返太折腾。
第二种是集中班,常见于外地教学点。比如武大在深圳开设的MPA班,每月集中4天授课。适合出差频繁的职场人,但要注意连续高强度上课容易吃不消。
第三种是混合班,也就是线上线下结合。疫情期间这种模式大爆发,现在像浙大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还在沿用。我强调一点,选择这类课程要确认学位证是否标注"非全日制",去年就有学生因为线上课时比例过高被卡认证。
选课方式要看三要素,
1. 看学校官网-研究生院-培养方案,别光听招生老师说
2. 查课程表样例,注意实践课是否必须到校
3. 问往届学生,有些专业看似灵活实则考勤严格
这两年有个新变化要特别注意,2023年教育部新规要求非全课程线下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60%。所以现在号称全程网课的基本都是违规办学,大家千万别上当。
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Q,同等学力申硕上课方式一样吗?
A,完全不同!同等学力属于单证,上课更灵活
Q,免联考国际硕士怎么上课?
A,这类通常是线上录播+线下工作坊结合,注意留服认证要求
建议在职朋友做张对比表,把通勤时间、工作强度、家庭情况都列出来。比如家住苏州在上海工作的,选每月集中班可能比每周跑更划算。
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须到校上课吗?最新政策拆解
一、政策确实有变化,但不是一刀切
去年教育部发了个文件,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和全日制“同一质量标准”。这话听着挺严肃,但千万别慌!政策本意是让非全日制学历更受认可,并不是说必须天天坐教室上课。具体到每个学校,执行方式差别很大。
二、现在主流的三种上课模式
1. 周末集中上课,像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高校,很多专业是隔周周末上课。比如北大MBA就是周六日全天上课,但不需要周一到周五到校。
2. 线上+线下结合,越来越多学校采用混合制。比如某211院校的工程硕士,理论课看网课,实验课才需要每月到校2天。
3. 寒暑假集中授课,师范类院校比较常见,像某省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每年寒暑假各集中15天上课。
三、这些情况必须到校
虽然不用天天打卡,但有些环节躲不开,
开学典礼和毕业答辩必须本人到场
部分理工科专业要做实验
导师组定期组织的学术研讨会
有些学校要求每学期至少参加3次线下讲座
四、选学校要看这几点
1. 看招生简章备注,有的学校直接写“每月到校2次”,有的写“线上教学为主”
2. 问往届学长学姐,同一个专业不同导师带的,考勤要求可能都不一样
3. 查课程设置,实践课多的专业(比如法律硕士、临床医学)到校频率更高
4. 考虑地理位置,本地高校比跨省报考更方便协调时间
五、2023年新出现的趋势
现在不少学校搞了“智慧教室”,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部分课程,允许外地学生通过直播同步上课,还能实时互动。不过要注意,这种模式下平时作业和考试要求反而更严格,想混日子是不可能的。
六、特殊情况处理有门道
如果确实有工作冲突,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开学前就和导师沟通调课
申请缓修部分课程
用行业实践抵扣学分(部分应用型专业允许)
和同城同学拼车/拼住宿降低通勤成本
七、“懂行的人”的大实话
虽然政策允许灵活上课,但建议大家尽量多去学校。去年某985高校就有学生因为长期缺席线下活动,论文开题时被导师直接卡住。毕竟和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写论文、找工作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现在各个学校的2024招生简章陆续出来了,建议大家直接打学院招生办电话问清楚。别光看官网写的,有时候实际操作会比文件写的更人性化。比如有同学反映,某高校虽然规定每月到校4次,但实际考勤只统计了核心课程出勤率。
学姐提醒下,选非全研究生别光图方便,关键要看培养方案是不是真适合自己。有的专业看似不用常到校,结果三天两头要交报告;有的要求定期到校,反而能跟着导师做项目攒经验。具体情况还得自己多打听,多比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