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研究生值不值得读,话不多说,选对了是真香,选错了就是白扔钱!我整理了近三年300+学员的真实案例,发现这四类人读非全大概率会后悔。尤其对了一种,每年劝退几十人...
一、哪四类人最不适合?
1. 指望靠学历直接升职的,国企事业单位评职称认,但私企更看重实际能力
2. 月薪低于8000还要贷款的,北京地区学费均价6-8万/年,慎重考虑投入产出比
3. 工作经常加班的,非全周末上课+作业+论文,时间管理差的慎选
4. 35岁以上想转行的,企业更认可全日制应届生,建议直接考同等学力申硕
二、选校三大黄金法则
1. 看上课方式,本地有教学点的优先,疫情期间很多学校保留线上课
2. 比附加成本,北师大非全教育硕士提供宿舍,比租房读的学校省8万+
3. 查认证情况,务必确认学位证标注"非全日制",学信网可查
三、免联考通道详解
部分院校开设自主招生项目(如社科院金融硕士班),需满足,
本科毕业满5年
有管理层任职证明
通过院校英语测试
录取率比统考高3倍,但学费贵40%
别忘了,2024年起新增6所985院校取消非全住宿,异地考生成本激增。下期会详细对比各校隐形开销,记得关注更新。建议先收藏这份避坑门道,报名前对照自身情况三思。
非全日制研究生住宿费用暴涨,这些学校最烧钱
不少准备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发现,住宿费成了“拦路虎”——不少高校的住宿费用直接翻倍,有的甚至涨到每年2万以上。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本身就不容易,如今连住宿舍都得“大出血”,到底哪些学校收费最狠?背后又是啥原因?
一、住宿费涨得比工资快 学生直呼“住不起”
往年非全日制研究生住宿费大多在每年3000-6000元,今年不少学校直接“三级跳”。比如某沿海985高校,去年单人间收费8000元,今年直接标价1.8万,翻了一倍多;中部某211高校的四人间也从4000元涨到9000元,学生调侃,“床板镶金边了?”
更扎心的是,部分学校直接取消宿舍供应,要求学生自行租房。北京某高校周边单间月租普遍超过3500元,算下来一年住宿开销直奔4万,有同学苦笑,“学费才3万,住宿倒成了大头。”
二、这些学校被点名“最烧钱”
根据学生反馈和公开信息,这几所高校的住宿费涨幅格外显眼,
1. 上海某Top5高校,两人间年费2.2万,空调WiFi单独收费,学生吐槽“洗澡还要刷卡计费”。
2. 广州某双一流大学,新建的“高端公寓”年费1.6万,号称配备健身房,结果器械半年没通电。
3. 某新一线城市理工院校,校外合作公寓月租2800元,离校区3公里,每天得挤半小时公交上课。
有意思的是,部分学校官网至今未更新住宿价格,学生缴费时才发现“惊喜”,社交媒体上非全住宿刺客的话题已经刷屏。
三、为啥住宿费突然“起飞”?
说白了就三个字——不够住。
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扩招,学校宿舍根本塞不下。某高校后勤老师私下透露,“全日制学生床位都不够,非全的只能靠边站。”有的学校干脆把老宿舍翻新成“精品房”,价格自然往上涨。
另外,不少高校把宿舍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运营,企业要赚钱,费用自然转嫁到学生头上。再加上水电、保洁成本增加,学校也乐得“甩包袱”。
四、学生怎么应对?
1. 抱团合租,周边居民楼找同学合租,三四个人分摊能省一半费用,还能自己做饭。
2. 死磕补贴,有些单位对在职研究生有住房补贴,脸皮厚点找HR磨一磨,说不定能报销部分费用。
3. 提前踩点,报考前别光看学费,一定要打电话问清住宿政策,有些校区位置偏但住宿便宜。
一位在读的网友说得实在,“既然选了非全,就得做好‘又上班又上学又烧钱’的心理准备。不过学校要是光想着薅羊毛,这吃相就太难看了。”
(注,文中涉及高校信息根据网络讨论整理,具体费用以各校官方通知为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