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地工作想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怎么上课?会不会耽误工作?"作为“老江湖”,今天就跟童鞋们儿唠透这件事。非全上课可不像全日制天天打卡,主要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纯网课,比如某985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我表弟在深圳上班,去年报的武汉某校,每周末用腾讯会议直播上课,作业直接传邮箱。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学校都认网课,得看招生简章有没有"可申请线上学习"这条。

第二种是集中授课,最典型的是寒暑假班。山东的小王在杭州当会计,每年7-8月去北京集中上45天课,学校还帮申请住宿补贴。这种适合教师、公务员等有固定假期的职业。

第三种是异地教学点,比如郑州大学在广州设的MBA班。我同事一姐妹就在珠江新城的写字楼里上课,每月两个周末面授,老师从校本部飞过来讲课。现在至少有37所双一流高校在外省设了点。

别忘了三件事,

1. 报之前必须打电话问清授课形式,去年有朋友被中介坑了,说是线上实际要每月去学校

2. 注意上课频次,有的专业写着"周末授课",结果隔周就要去外地

3. 交通费别小看,东北到上海往返高铁票一次就小两千,这钱学校可不报销

要是工作实在走不开,建议优先选同等学力申硕或者中外合办的免联考项目。像北师大心理学同等学力班,全程线上+两年内通过统考就行,适合纯粹想提升学历的上班族。

非全研究生学费要避开哪些坑?

非全研究生学费要避开哪些坑?

选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学费贵不贵”。但比价格更闹心的是,有些学费里的坑根本防不胜防。今天咱们就聊点实在的,手把手教你避开那些“学费刺客”。

一、学费定价不透明?先问清这三点

别光看官网标价!很多学校把学费拆得“七零八碎”,基础学费、课程费、论文指导费、实习实践费……七七八八加起来可能比宣传的多出两三万。建议直接打招生办电话,问清楚三个问题,

1. 总学费包不包含教材费、考试费?(有些学校连打印论文都要收装订费)

2. 跨省上课有没有交通住宿补贴?(异地班同学容易额外多花大几千)

3. 重修课程怎么收费?(曾有同学挂科一门补交8000块)

二、警惕“分期付款”的甜蜜陷阱

现在很多机构打着“先上学后交钱”的旗号,但仔细看合同会发现,

分期手续费堪比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可能超过10%)

中途退学照样要交全款(哪怕只上了1个月课)

正确操作,优先选学校官方缴费渠道,第三方机构的分期一定要算清实际利息,最好截图保留宣传承诺。

三、奖学金和贷款≠天上掉馅饼

别被“最高可获5万奖学金”的宣传冲昏头!非全的奖学金通常有两种套路,

名额极少,一个班50人只有1个全额奖

附加条件,必须发表核心期刊/参加指定竞赛

至于助学贷款,特别注意毕业前能否提前还款。有些银行规定必须按月还贷,哪怕你手头宽裕了也要白交利息。

四、小心“学费刺客”学校

这几类学校建议绕道走,

1. 突然大幅涨价的,比如去年3万今年变6万,且不给老生保价

2. 收费单位奇怪的,按“学分”收费的,要警惕临时加开必修课

3. 合作办学没批文的,查验教育部涉外监管网,避免野鸡项目

五、别当冤大头!教你砍价妙招

非全学费其实有商量余地,

早鸟优惠,提前半年报名能减5000-10000元(多见于民办高校)

团报折扣,3人以上组团直接找招生老师谈

校友福利,本校本科毕业生报非全,部分学校免收报名费

六、退费政策必须白纸黑字

遇到过最坑的情况,开学两周觉得不合适想退学,结果学费一分不退。签协议时重点看,

退费比例,开课后7天退90%、一个月内退50%(低于这个标准的要谨慎)

违约金条款,有些会收取“占位费”

建议用手机录音确认招生老师的口头承诺,防止扯皮。

七、防涨价终极秘诀

对付学校突然涨学费,可以这么做,

1. 报名时要求签学费锁定协议(部分学校提供)

2. 关注当地发改委的收费标准备案(搜索“XX省非全日制研究生收费公示”)

3. 加在读学生微信群,提前打听往届涨价规律(有的学校每届涨20%)

说到底,交学费不是一锤子买卖。从咨询到毕业,随时可能冒出杂费、加收项。记住最朴素的道理,凡是催着你赶紧交定金的话术,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钱攥紧了,该有的权益自然就守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