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编教师的私信,"寒暑假读个非全研究生到底有没有用?"作为经历过在职读研的“老江湖”,今天就跟大伙掏心窝子说点实话。

先看三个真实案例,张老师在县城中学评职称,非全学历加了3分成功晋级;李老师在市区重点校,读研期间结识了教育局教研员;王老师发现自己的研究生津贴比本科多500块。但隔壁陈老师吐槽,三年花了8万学费,评优时却被说"非全含金量低"。

非全研对在编教师的核心优势有三,

1. 评职称时学历项能加2-5分

2. 部分单位有每月300-800元学历补贴

3. 寒暑假上课不影响正常工作

但要注意三个坑,

▶️ 选错专业白花钱(认准教育学、学科教学等对口方向)

▶️ 部分单位不认非全(提前看学校红头文件)

▶️ 同等学力申硕不能考编(已有编制不影响)

建议优先考虑省内师范院校的非全教育硕士,比如山东师大的寒暑假集中授课班。免联考的同等学力申硕虽然容易,但很多教育局评职称时不认单证。现在很多学校要求提供学信网可查的双证,这点要特别注意。

在编教师读研“躲坑”诀窍(附学费清单)

在编教师读研“躲坑”诀窍(附学费清单)

想读研的在编老师,无非几个理由,评职称加分、换个岗位、或者单纯想学点东西。但千万别跟风!见过不少老师一拍脑门报了名,结果中途被工作压垮,学费打水漂。建议先问自己,“现在是不是最佳时机?能不能坚持3年?” 如果学校正缺人,或者家里孩子还小,不妨缓缓。毕竟读研不是买菜,时间和钱都得花在刀刃上。

二、选学校别光看名气,小心这些坑

1. 地理位置优先,外地名校听起来香,但每周末跨省上课,高铁费都能再交一年学费。尽量选本地或周边城市有授课点的学校。

2. 专业对口更重要,评职称认的是“相关专业”,比如语文老师报“学科教学(语文)”比“教育学原理”更保险。

3. 学制问清楚,有些学校写着“3年学制”,实际允许延期到4-5年,适合工作忙的教师。别被时间吓退,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

三、时间不够用?试试这些野路子

寒暑假集中授课,很多高校针对在职教师开设暑期班,比如华中师大、东北师大,一口气上1个月,省心。

网络课程+线下考试,疫情后不少学校保留线上课,晚上抽空刷个网课,期末去考点就行。

同事组队互助,同校老师一起报名,分工整理笔记、划重点,比单打独斗轻松一半。

四、学费清单(2023年参考价)

学校类型 专业 学费总计 学制

注意隐形消费

交通费(跨省上课至少多花1万)、住宿费(暑期班租房子)、论文答辩费(800-2000元)。

五、单位那边怎么交代?

1. 合同翻出来看,有些地区规定服务期内读研需单位同意,甚至要退回编制。千万别偷偷读,否则毕业可能没岗位!

2. 提前和领导沟通,嘴上说是“提升教学水平”,实际暗示“未来带竞赛/教研组更有底气”。领导点头了,期末调课都好商量。

3. 工作安排打时间差,开学初和期末最忙,尽量避开这两个时段选课。

六、读研期间保命技巧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为了赶论文熬夜,生病请假更耽误事。

降低心理预期,在职读研很难拿奖学金,能毕业就是胜利。

活用学校资源,图书馆数据库、导师人脉(比如介绍期刊发表)比课程本身更值钱。

附,各地政策划重点

江浙沪,部分学校补贴在职教师读研,学费报销30%-50%。

中西部,评职称时,在职研究生学历和全日制同等加分。

东北地区,农村教师读研可申请“定向培养计划”,免笔试+学费减半。

(学费数据仅供参考,具体以各校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