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会计研究生到底有没有前途?我作为读完3年课程的“上岸人”,说点大实话。去年班里28个同学,有5个进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7个考进事业单位,剩下的多数在国企财务部或上市公司任职。这个结果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实在。
先说说上课真实情况。每周六全天+2个晚上网课,寒暑假还要赶论文。但好处是课程直接对接企业需求,像我们学的税务筹划课,老师直接拿上市公司真实账目当案例。很多同学边上课边把知识用到自己单位,有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第二学期就用课堂学的财务分析模型给部门做了优化方案。
就业方面有3条主流出路,一是走职称路线,研究生学历评中级会计师能提前2年;二是进体制,像财政局、审计局等岗位特别认可在职硕士;三是企业晋升,我们班有3个同学在读期间就被提拔成财务主管。需要提醒的是,校招确实不占优势,但社招时这个学历很吃香。
想给准备报名的朋友3个建议,1.优先选有审计硕士点的院校,课程更实用;2.避开要求脱产半年以上的项目;3.提前了解单位是否认可非全学历。去年有个同学报的学校不在本地财政局认可名单里,白读了两年。
关于学费问题,211院校普遍在8-12万之间,比全日制贵但能分期付款。有个取巧的办法是选校企合作项目,像某财经大学和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培养的班,学费能减免30%,还包实习。
非全会计读研学费“防坑”门道
一、学费都花在哪儿了?先摸清“账本”
非全会计硕士的学费一般包括基础学费+学杂费两部分。基础学费按学年或学期交,学杂费可能包含教材费、论文指导费、实践课材料费等等。
有些学校会把费用写得特别笼统,比如“学杂费5000元/年”,但实际可能还有额外支出。比如某高校非全会计专业,第二年突然通知要交“案例分析系统使用费”2000元,这时候退也退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交。
别上当建议,
报名前直接打电话问招生办,把学费明细一条条列清楚;
找在读的学长学姐打听,有没有“隐藏收费项”。
二、不同学校差在哪儿?别光看总价
很多人选学校只看学费总数,比如A校8万,B校10万,觉得A校更划算。其实可能漏了关键细节,
1. 学制长短,有的学校2年制,有的2.5年甚至3年。多读半年,生活费、通勤费可能反超学费差价。
2. 地域成本,比如异地读非全,周末上课要跨省赶高铁,一趟交通费+住宿费上千元,两年下来多花几万。
3. 附加资源,有的学校学费高,但包考证辅导(比如CPA)、推荐实习,或者能蹭本校的招聘会,这些隐形福利可能更值。
举个实例,
上海某高校非全会计学费12万/2年,但提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内推机会;隔壁省同类学校学费9万/2.5年,但资源少。对想转行的同学来说,多花3万可能更划算。
三、别被“分期付款”忽悠了
现在很多学校支持学费分期,听起来压力小,但一定要问清楚两点,
1. 是否收手续费,有的分期名义上免息,但收3%-5%的服务费,折算下来比贷款利息还高。
2. 退费政策,万一中途退学,已交的学费能不能退?比如某校规定“开课后不退费”,哪怕你只上了一节课。
实在手头紧怎么办?
优先选允许按学期缴费的学校,别一次性交全款;
打听单位的教育补贴政策,有些公司能报销30%-50%学费。
四、奖学金和补贴,能薅就薅
别以为非全就没有奖学金!不少学校为了吸引生源,会设置,
入学奖学金,初试分数高的,直接减免10%-30%学费;
优秀学员奖,期末成绩前10%的,返现或抵下一学年费用;
校企合作补贴,比如银行定向培养的非全会计生,学费由单位承担一部分。
关键操作,
盯紧学校官网的“奖助政策”栏目,一般每年9月更新;
直接问招生老师,“咱们专业有没有针对在职生的补贴?”
五、教材和考试费,这些钱别乱花
读研期间最容易“莫名其妙”多花钱的地方,
1. 教材,有些老师会指定买新版教材,一本两三百。实际上二手书、电子版或往届生的旧书完全能用。
2. 校外考试,比如学校要求必须考某个资格证,但报名费、培训费都得自己掏。报名前一定确认是否强制要求。
3. 毕业答辩费,少数学校会收“论文审核费”“答辩场地费”,提前和教务确认清楚。
六、警惕“低价学费”陷阱
如果某校的学费明显低于市场价(比如别的学校8万,它只要4万),一定要警惕,
是不是野鸡大学?查清楚学校有没有硕士点、教育部是否认可;
课程是否缩水?比如周末上课变网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
后期会不会加收费用?比如实习强制去合作企业,还要交“管理费”。
学姐提醒一句,选非全会计硕士,学费只是其中一环,还得综合考虑上课时间是否灵活、学校在行业内的口碑、导师资源等等。希望这些干货能帮你少走弯路,把钱花在刀刃上!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