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不少在职朋友的咨询:"想提升学历,非全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到底该选哪个?"作为从业7年的学历规划师,我用大白话给大家说透两者的门道。

一、入学方式对比

非全研究生要参加12月统考,和全日制考生同卷同线。去年我带的学生里,有个宝妈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凌晨两点还在背单词,说一千,道一万英语考了58分压线过。同等学力申硕就轻松多了,满足本科学历就能入学,先上课后考试的模式特别适合工作忙的人。

二、拿证难度区别

非全要过三关:初试+复试+论文答辩。我统计过2022年数据,某211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报考800人,最终拿到双证的只有132人。同等学力申硕虽然免试入学,但想拿硕士学位必须通过5月统考,这个考试通过率大概在70%左右。

三、学费成本差异

以北京地区为例,非全MBA普遍在15-30万之间,EMBA更贵。而同等学力申硕全程费用3-5万,确实便宜不少。但要注意,有些机构会额外收取论文指导费、答辩费,报名前一定要问清明细。

四、适合哪些人读

非全适合:单位明确要求双证、有落户积分需求、备考时间充足的年轻人。同等学力申硕适合:体制内评职称、企业中层提升、40岁以上没精力备考的老职场人。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32岁的张老师,评高级职称急需硕士学位,选择同等学力申硕,今年5月刚通过英语统考。而他的同事小李为了北京落户,咬牙考了3年终于上岸非全MPA。

学姐提醒大家:免联考≠“抱过”!市面上有些机构宣称"不用考试直接拿证",十有八九是假证。教育部最新公示的同等学力申硕院校名单,在学信网都能查到。

下期预告:《同等学力申硕的五大坑人套路》

同等学力申硕的五大坑人套路

同等学力申硕的五大坑人套路

想通过同等学力申硕拿硕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多,但这条路子水很深,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机构挖的坑里。今天直接开唠,把最常见的五大套路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帮你提前避雷!

套路一:“免试入学=直接拿证”的误导话术

很多机构把“免试入学”当噱头宣传,忽悠学生以为不用考试就能毕业拿证。实际上,免试入学只是跳过研修班的入学门槛,但想要拿硕士学位证,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也就是5月统考),还要完成论文答辩。

关键点

统考科目两门(外语+学科综合),单科满分100分,60分及格;

考试有次数限制,大部分院校给4次机会(具体看学校要求);

考不过就拿不到学位证,前期交的学费可能打水漂。

套路二:““抱过”班”大坑,收钱后玩消失

一些机构打着“签约“抱过””“不过退费”的旗号,收取高额培训费。等你交钱后,要么课程质量差到没法看,要么直接推脱说“政策变化”或“个人原因”不退款。

真实案例

有人花3万报““抱过”班”,结果机构给的资料全是网上拼凑的,老师连答疑都找不到人。对了考试没过,退费时对方要求扣30%“服务费”,闹到消协也没用。

“防坑”建议

凡是承诺“100%“抱过””的,直接拉黑;

签合同前仔细看退款条款,录音保留证据。

套路三:学费低价诱惑,后期加价没商量

有些机构先用超低学费吸引报名,比如宣称“全程1.5万拿证”。等你入学后,再找理由收教材费、答辩费、管理费……对了一算总账,比正规院校还贵。

常见话术

“学校突然调整收费标准”;

“之前报价不含论文指导费”。

应对方法

直接联系学校官网查询学费标准;

缴费时要求开具正规发票,写明费用明细。

套路四:“全网课不用到校”的虚假承诺

部分机构为了招生,承诺“全程网课不用线下上课”,结果入学后发现学校要求必须参加面授或校内考试。尤其外地学生,来回奔波成本高,进退两难。

重点提醒

正规院校的同等学力申硕课程,大多要求线上线下结合(比如寒暑假集中授课);

提前和学校研究生院确认上课形式,别信机构的一面之词。

套路五:伪造“合作院校”身份,证书不被承认

最坑人的套路!有些机构冒充高校合作方,甚至伪造公章和录取通知。学生辛辛苦苦学完,对了发现学位证在学信网查不到,用人单位根本不认。

鉴别方法

1. 上教育部“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查院校名单;

2. 直接拨打学校官网电话核实机构资质;

3. 警惕“快速拿证”“不用答辩”等反常宣传。

对了说句大实话:同等学力申硕本身是国家认可的正规途径,但一定要自己多查官网、多问学校。别贪便宜,别信“捷径”,捂紧钱包,避开这些套路才能稳稳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