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数据陆续公布,不少在职考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今年到底招多少人?"根据教育部和各校官网最新消息,2023年非全招生总量约12.8万人,比去年增长5.3%。其中管理类(MBA/MPA)占41%,教育硕士占28%,这两个方向依然是报考热门。

具体到院校层面,985高校普遍实施"总量控制",像北师大、华科等校非全名额与去年基本持平。而部分双非院校如首经贸、南邮等,因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方向,招生名额较去年增加10%-15%。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等7所院校的法学非全项目已明确缩招,报考前务必查看最新简章。

同等学力申硕方面,今年开放申硕的院校新增3所,总数达87所,单证名额约2.3万。免联考的中外合办项目变化较大,宁波诺丁汉等5所院校暂停招生,但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等项目扩招30%。建议考生重点关注3个时间节点:6月底各校发布补录计划、9月同等学力统考报名、11月免联考项目申请截止。

需要提醒的是,非全招生存在"隐性名额",部分院校会根据实际报考情况在10月进行二次调剂。例如去年山东大学MBA原计划招200人,最终实际录取278人。建议考生做好两手准备,可同时联系2-3所备选院校的招生办。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贵吗?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贵吗?

一、学费到底多少钱?

非全日制的学费确实比全日制高一些,但具体多少,得看学校和专业。

热门专业差异大:比如MBA这类管理类专业,学费普遍在8万到30万之间,名校可能更贵;而教育类、工程类等专业,学费一般在3万到10万左右。

学校档次影响价格:985、211高校的学费通常高于普通院校。比如某985高校的金融硕士非全项目,两年学费可能接近15万,而同地区普通高校类似专业可能只要5万。

隐性费用别忽略:有些学校会额外收实践费、书本费,或者要求集中授课期间的住宿自理,这些都得提前问清楚。

二、和全日制比,贵在哪儿?

非全日制学费高,主要原因有两点:

1. 教学成本分摊:全日制学生多,学校能均摊成本;非全班级人数少,人均成本自然高。

2. 资源倾斜:很多学校为非全学生提供周末或晚上授课,需要专门排课、协调师资,管理成本增加。

不过,非全学生不用住校,省了住宿费和生活费,算下来整体开支可能和全日制差距不大。比如全日制学生一年住宿费加生活费可能要2万,而非全学生走读,这笔钱就省下了。

三、贵不贵,关键看值不值

“贵”是相对的。如果读非全能帮你升职加薪,或者转行到高薪领域,十几万的学费可能一两年就赚回来了。比如很多单位明确要求硕士学历才能竞聘管理岗,这时候学历就是硬门槛。

算笔账:假设学费10万,读完毕业后月薪涨3000元,一年多赚3.6万,3年左右就能回本,后续就是纯收益。

人脉资源:尤其MBA这类专业,同学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这种圈子带来的机会很难用钱衡量。

四、怎么省钱?

如果觉得学费压力大,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1. 选性价比高的学校:比如本地高校通常比外地名校便宜,还能省去交通成本。

2. 申请助学贷款:部分银行推出教育分期,利息比普通贷款低。

3. 单位补贴:有些公司鼓励员工深造,能报销部分学费,入职前可以打听清楚。

4. 分段缴费:很多学校允许分学年交费,缓解一次性支付的压力。

学姐提醒一句:选非全研究生别光看学费,重点看学校能不能提供扎实的课程和靠谱的老师。有些学校收费低,但上课糊弄,那才是真亏了。

(注:本文数据为市场常见情况,具体以各校官方通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