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职朋友问我:"非全日制研究生里的在职定向人员到底啥意思?我符不符合报考条件?"今天一同事就结合自己带过300+学员的经验,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

先划重点:根据教育部2024年最新政策,所有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在职人员,必须提供用人单位盖章的《定向就业协议》。说白了就是你现在有工作单位,读研期间不辞职,毕业后继续在原单位上班。这里要注意三个关键点:①必须是在职人员 ②必须签定向协议 ③不能中途换工作。

哪些人适合报在职定向呢?

1. 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评职称急需学历)

2. 国企央企员工(单位有培养协议)

3. 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4. 工作5年以上的中层管理者

5. 单位明确承诺报销学费的

但下面这5类人千万别凑热闹:

①应届毕业生(必须选非定向)

②打算考公考编的(定向生不能参加校招)

③私企随时可能跳槽的(违约要赔钱)

④想换行业的(定向培养限制就业方向)

⑤单位不给盖章的(直接失去考试资格)

今年新政策有个大坑要特别注意!部分院校要求提前1年签定向协议,像华中师大教育硕士,今年报名时就要提交单位同意证明+定向协议扫描件。去年就有学员因为材料不全被刷,白白耽误一年时间。

说到含金量问题,定向非全和普通研究生完全一样!毕业证学位证都带编号,学信网可查。不过要提醒大家,选择院校时认准"双证"标识,那些说单证也能用的都是骗子。

对了给个实用建议:先跟单位人事部门确认三点——能不能盖章?有没有学费补贴?服务期要签几年?千万别自己闷头准备,有个学员去年考上985非全,结果单位突然反悔不给盖章,7万学费全打水漂。

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有没有含金量?用人单位HR说出实情

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有没有含金量?用人单位HR说出实情

总有人私信问我:"哥,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会被歧视吗?"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我特意找了几位在不同行业做了十年以上的HR朋友聊了聊,把最真实的情况给大家说明白。

一、现在的真实情况

前几年非全刚出来那会儿确实有点乱。有些单位招聘公告直接写"全日制硕士优先",搞得很多人心里打鼓。但这两年政策越来越规范,教育部都专门发文件强调非全和全日制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北京去年就有公务员岗位明确接受非全报名,国企校招也开始放开。

不过现实情况得分两头说:国企事业单位招聘时,学历证书符合条件就能过初审;但私企特别是中小公司,HR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我认识一个做互联网运营的哥们儿,非全硕士毕业跳槽时,新东家压根没问学历性质,直接看他做过的项目数据。

二、用人单位到底怎么想

某知名制造企业的HR张姐跟我说了句大实话:"招人关键看能不能干活。去年我们招的质量管理岗,对了录的就是个非全硕士。人家在汽车厂干了五年,读研期间做的课题正好是我们需要的失效分析,这比刚毕业的全日制生实用多了。"

但她也提醒,如果是研发类岗位,有些技术大牛出身的部门领导确实更倾向全日制。不过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需要长期泡实验室的岗位,大多数管理岗、技术应用岗差别不大。

三、含金量看这三个关键

1. 学校招牌硬不硬:985/211的非全比普通高校全日制可能更吃香。某双非院校的招生老师私下说,他们非全录取线比全日制低50分,这种学历注水的情况确实存在。

2. 专业对不对口:计算机、法律这些应用性强的专业,非全反而受欢迎。西南某政法大学的非全法硕,很多律所抢着要,因为学生本身就在司法系统工作。

3. 有没有真学到东西:有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读金融非全时把行里的实际案例当课题研究,毕业论文直接被总行风控部门采纳。这种能带来实际价值的,用人单位当然认。

四、哪些人适合读非全

应届生要慎重:如果没工作经历,非全毕业后容易遭遇"非全歧视"。建议先就业再深造,用工作经验补足学历短板。

在职人员推荐:特别是体制内需要评职称的,或者想转行需要专业背书的。认识个小学老师读了教育管理非全,三年后竞聘上了副校长。

五、怎么选靠谱项目

1. 看学校往届毕业生去向,最好能联系到师兄师姐问问

2. 选和工作关联度高的专业,别图容易毕业混文凭

3. 实地考察上课方式,有些高校的非全其实是周末集中授课,和全日制一起上课

4. 警惕承诺"“抱过”"的机构,正规院校的非全也要统考统招

说到底,学历只是敲门砖。我认识个做自媒体的95后,非全传播硕士在读期间就靠运营账号实现盈利,毕业时反而有MCN公司主动挖他。现在这个时代,能力才是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