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台收到不少在职朋友的私信:"老师,我工作五年了想读研,听说同等学力申硕不用考试就能入学?那对了拿证到底要考多少分哈?"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个事,准备申硕的在职党建议先收藏再看。
先划重点:同等学力申硕考试确实有"60分万岁"的说法。外语和学科综合两门统考,每门满分100分,两科都考60分就算合格。不过这里有个细节要特别注意——成绩可以保留四年!比如你今年英语考了70分,专业课只考了55分,明年只用补考专业课就行,这对工作忙的在职人士太友好了。
但千万别被"免试入学"给忽悠了。去年我们有个学员王姐,在银行工作八年,以为报完名就能躺着拿证。结果发现申硕考试前要修满33个学分,周末得跟二十来岁的小年轻一起上课。她硬是坚持了两年半,把周末聚会全推了,对了两门考试都是压线60分过的。用她的话说:"这考试就像微波炉热饭,时间够长温度够稳,总能给你热透了。"
备考建议方面,给在职朋友三个实用技巧:
1. 抓大放小:外语考试选自己基础好的语种,英语底子差的可以选日语或俄语
2. 重点突破:专业课把近五年真题吃透,每年重复考点能占30%以上
3. 时间管理:每天通勤时间用APP刷15道题,积少成多特别管用
现在说点大实话:这个考试通过率看着有70%,但实际能坚持到对了的可能不到一半。去年某高校招了200个在职研究生,对了按时申硕成功的只有83人。不是考试难,而是很多人中途被工作、家庭耽误了。所以建议打算报考的朋友,提前跟家人打好招呼,把每周六上午固定成学习时间。
学姐提醒下,不同专业的分数线可能有特殊要求。比如临床医学专业要加考实践技能,艺术类专业对作品集有额外要求。报考前一定要上"全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平台"查清楚自己专业的细则。
同等学力申硕从报名到拿证要花多少钱?最新费用清单
一、报名阶段的费用
报名是第一步,这里主要涉及两笔钱:
1. 课程班报名费:大多数学校收500-1000元不等,比如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标准是800元。这笔钱主要是资格审查和材料审核的费用,交了不退。
2. 入学费用:部分院校会要求预交部分学费,通常占全年学费的10%-20%。比如某985高校的法学专业,入学时需先交3000元定金。
二、学费大头别忽略
学费绝对是开销的重头戏,不同学校、专业差距挺大:
普通院校:全程2万-3万元,像教育学、文学这类专业普遍收费低。
985/211高校:普遍在3万-5万元,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热门专业。
特殊专业:医学、艺术类可能高达6万-8万,临床医学某些方向甚至超过10万。
注意:学费一般分2次交,入学时交一半,第二年再补另一半。个别学校支持分期,但会收3%左右手续费。
三、统考和论文答辩费用
1. 全国统考费:每科100元,两科就是200元。如果第一次没考过,补考还得再交钱。
2. 论文指导费:从开题到答辩,多数学校收5000-8000元。有些导师会额外收修改费,建议提前问清楚。
3. 答辩费:800-1500元不等,包含场地费、评审专家劳务费等。
四、容易被忽略的杂费
1. 教材资料费:全程约1000-2000元,部分学校会打包收费。
2. 交通住宿费:参加面授或答辩时,外地同学要算上路费。比如从上海到北京答辩,高铁往返+2天住宿,至少准备1500元。
3. 学术活动费:有些专业要求参加学术会议,每次500-2000元不等。
五、省钱小技巧
1. 早报名优惠:3月份前报名的,很多学校会减免10%学费。
2. 团报福利:3人以上同时报名,部分机构返现2000元左右。
3. 教材二手淘:学长学姐的笔记资料比新书实用,闲鱼50元能买一大摞。
六、别上当诀窍
警惕低价大坑:低于市场价的课程班,很可能后期加收"服务费"。
确认发票明细:要求学校把学费、答辩费分开开票,后续万一退费少扯皮。
问清退费政策:某高校规定开课后一周内可退80%,超过一个月一分不退。
学姐提醒大家,2023年起部分省市上调了答辩评审费标准,比如广东从600元涨到800元。具体费用一定要上学校官网查当年最新文件,或者直接打研究生院电话确认。毕竟攒钱不容易,每一分都得花在刀刃上!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