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老师,非全研究生预报名的考场位置真的要抢吗?我白天上班晚上带娃,会不会错过报名?"作为从业8年的在职教育规划师,今天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话不多说:根本不用抢!但3个关键时间点必须牢记。去年我带过的学员里,有个银行主管就因为搞错时间节点,硬生生耽误了一年备考进度。接下来我就用最直白的话,把预报名的门道给大家讲清楚。
第一件要紧事:9月24日-27日的预报名≠抢考场。教育部明文规定,所有非全日制考生与全日制共享考场资源,去年全国增设了127个特殊考点,专门服务在职考生。真正的抢位大战发生在10月5日-25日的正式报名阶段,特别是北上广深这些热门城市,建议在系统开放当天完成报名。
这里要别忘了三类考生:①报考管理类联考(MBA/MPA)的上班族;②选择免联考中外合作项目的;③走同等学力申硕的。你们的报名通道和普通非全不同,千万别卡着截止日期操作。去年上海某高校的EMBA项目,提前10天就关闭了报名系统。
再说说大家关心的免联考项目。这类院校确实不用参加全国统考,但报名时间往往比统招更早。比如某中外合办的金融硕士项目,今年3月就开始接收材料,5月就截止申请。想走这条路的,建议现在就联系目标院校的招生办。
对了给同等学力申硕的考生提个醒:你们的全国统考在5月份,但课程研修班报名多在9-10月。千万别以为不用参加12月联考就能放松,很多高校的研修班名额都是先到先得,去年北师大某个热门专业,开放报名3天就满员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今年部分985院校调整了非全招生政策。比如某理工强校的工程管理硕士,明确要求预报名阶段必须提交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建议现在就把以下材料准备好:①有效期内的身份证扫描件;②学信网学历认证报告;③工作证明(需加盖公章);④2寸白底证件照电子版。
说一千,道一万说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位深圳的IT工程师,提前30天把所有材料打包存在手机里,报名系统开放当天,利用午休时间10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流程,后来顺利考上中山大学非全计算机硕士。而他的同事因为材料不全来回折腾,说一千,道一万只能选择异地考点。
下个月就要开始预报名了,建议大家设置好手机提醒。记住这三个关键日期:9月15日查看招生简章→9月24日预报名→10月5日正式报名。与其焦虑抢位置,不如提前做好这些准备。
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相差10倍?这些隐藏费用千万要当心
一、学费差10倍?先看明白这几点
你可能听说过,同样是管理类非全,有的学校收费5万,有的直奔20万往上。这差距到底从哪儿来?
1. 学校分档次,价格跟着涨
985/211院校普遍比普通高校贵30%-50%。比如某东部985的MBA非全班,学费能到28万,而同省普通高校可能不到10万。
2. 专业类型定基调
金融、管理类普遍比教育、文学类贵。拿工程管理硕士(MEM)来说,工科强校的学费通常比综合类院校高出一截。
3. 地区经济带节奏
北上广深的高校学费普遍比中西部高。有个真实案例:同一位教授在两个城市带非全班,深圳校区的学费比长沙校区贵了整整8万。
二、别被学费单骗了!这些隐形支出更烧钱
1. 教材资料费
你以为买几本书就完事?太天真!
某高校EMBA班强制订购案例集,单本价格超500元
线上学习平台年费普遍在2000-5000元
小组作业打印装订费,半年就能花上千元
2. 交通住宿费
周末上课的代价你可能没算过:
跨城求学的同学每月高铁费轻松破千
学校周边酒店周末房价翻倍是常态
自驾的同学别忘了算油费+停车费
3. 论文指导费
很多学校不会明说的潜规则:
开题报告修改费(800-2000元/次)
校外导师指导费(普遍5000元起)
查重检测费(自费部分常超千元)
4. 社交活动费
想扩大朋友圈子?先准备好这些开销:
班级聚餐人均200元/次
行业考察差旅费(自费部分约3000元/次)
校友会年费(普遍1000-5000元)
三、省钱有妙招!老司机教你这么办
1. 选校要"三查"
查官网收费明细:重点看有没有"其他费用"栏目
查往届学生评价:论坛里搜"真实花费"关键词
查地方补贴政策:部分城市对本地高校有专项补助
2. 学会"砍价"技巧
别不好意思开口!很多费用可以商量:
教材费:问清是否允许自行购买二手书
住宿费:争取与同学合租长包房
交通费:提前囤购高铁次卡
3. 做好预算管理
建议把总预算拆分成:
固定支出(学费+教材)占70%
弹性支出(交通+社交)占20%
应急储备金占10%
学姐提醒各位:报名前务必直接联系招生办,白纸黑字确认所有收费项目。有些学校会把部分费用藏在《入学须知》附件里,一定要逐字看完再签字。记住,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将来职场进阶的底气!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