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朋友的私信:"非全日制研究生预报名入口到底在哪?""同等学力申硕需要参加联考吗?"今天我就用最直白的大实话,把在职读研的报名全流程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先甩个干货:2024年预报名系统已开通,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简称研招网),认准官网后缀带"edu.cn"的才是正版入口!

一、2024年报名重要时间节点(划重点!)

9月24日-27日(每天9:00-22:00)预报名

10月8日-25日正式报名

12月23日-25日初试

注意:同等学力申硕全年可报,但5月统考必须在前一年3月前完成课程学习

二、3种报考方式对比(看完秒懂)

1. 非全双证(要考试):参加12月统考+院校复试,拿学历证+学位证

2. 同等学力申硕(免联考):先上课后考试,5月统考通过拿硕士学位证

3. 国际免联考硕士(不出国):申请制入学,适合急需文凭晋升人群

三、“老江湖”的5条别上当经验

1. 警惕"“抱过”班"骗局:某机构去年卷款跑路,30多位考生损失超百万

2. 学费差异大:985院校非全硕士普遍8-15万,二本院校3-6万

3. 上课方式要问清:有的周末线下课,有的全程网课+集中面授

4. 应届生注意:部分专业要求工作年限,别白交报名费

5. 档案问题:非全硕士大多不调档,不影响现有工作

四、高频问题答疑

Q:在职博士能一起准备吗?

A:可以!但建议硕士入学后再申请,很多院校有本硕博连读通道

Q:专科直接考非全硕士?

A:需毕业满2年,部分专业要加试,建议先升本更稳妥

Q:免联考硕士靠谱吗?

A:认准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可查院校,留服认证过的才作数

结尾干货:现在登录研招网报名时,记得提前准备好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学历证书编号、工作证明(部分专业需要)。建议在电脑端操作,避开高峰期(特别是说一千,道一万三天),遇到过系统卡顿就刷新,千万别重复提交!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哪个更容易拿证?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哪个更容易拿证?

这是很多在职人员最关心的问题。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名字听起来差不多,实际拿证难度却差得挺远。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一聊,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你。

一、入学门槛:一个要考试,一个免试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一样,必须参加全国统考。每年12月笔试,3-4月复试,过线才能录取。热门专业比如教育、管理,分数线能卷到350分以上。考不上?只能明年再来。

而同等学力申硕是“先上车后买票”。大专学历就能报名研修班,学完课程再参加5月的申硕统考。说白了,相当于“宽进严出”,前期压力小很多。

二、学习方式:时间成本差不少

非全的上课时间更“规矩”。周末到校、集中授课是主流,部分专业还要求线下打卡。对于996打工人来说,可能得牺牲休息时间赶课。

同等学力申硕则灵活得多。很多学校开设网络班,直播课还能看回放。作业和考试大多线上完成,特别适合经常出差或加班的人群。

三、考试难度:60分万岁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非全毕业后拿的是双证(学历+学位),但毕业前得闯三关:

1. 修满学分(挂科得补考)

2. 3万字论文+盲审

3. 答辩现场被导师连环提问

每年都有学生卡在论文环节,延毕半年是常事。

同等学力申硕拿的是单证(只有学位证),但考试简单得多:

1. 研修班结业考试(校内出题,通过率高)

2. 5月统考(外语+学科综合,满分100分,60分及格)

单科不过?明年还能接着考,一般给4次机会。

四、证书含金量:别光听机构吹牛

非全双证能在学信网查学历,考公考编、落户加分都认。但企业招聘时,有些HR还是会区别对待非全和全日制。

同等学力学位证在学信网可查,评职称、读博都有效。但因为没有学历证,考公务员只能报“本科及以上”岗位,不能按硕士报名。

五、掏心窝子的建议

急着用证:选同等学力申硕。从入学到拿证最快2年,统考还能补考。

需要研究生学历:咬牙考非全。虽然难,但双证适用范围更广。

预算有限:同等学力学费一般2-4万,非全普遍5万起步,管理类甚至超过20万。

对了说句大实话:没有“最容易”,只有“最适合”。时间多、基础好的冲非全,图省事、要学位的选同等学力,关键看你自己图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