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在职考研同学的私信:"非全研究生试用期会被卡通过率吗?""导师会不会故意刁难在职学生?"作为带过5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导师,今天掏心窝子给大家说点大实话。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根据教育部2023年最新数据,正规院校的非全研究生试用期淘汰率仅3.2%,远低于全日制5.7%的淘汰率。但要注意,这3类同学确实容易栽跟头:
第一类:把"在职"当免死金牌的
上周刚劝退一个在职读研的公务员,开题报告直接照搬单位工作个人觉得。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是统一培养标准,特别是985院校,连盲审专家库都是同一批人。去年某高校清退的12名研究生里,有7个就是在职学生。
第二类:时间管理失控的
我带的在职学生小张的做法值得参考:每周固定3个晚上+1个整天泡图书馆,手机开勿扰模式。他研一就发了2篇核心期刊,秘诀就是利用通勤时间听专业播客,午休时间整理文献笔记。记住,导师最反感的就是每次都拿工作当借口的拖延症。
第三类:闭门造车的
去年有个做财务的学员,非要把毕业论文写成公司年度报表分析,结果开题就被否了。正确的做法是像李同学那样,把本职工作和研究方向结合——她做HR的,论文就写《短视频招聘对Z世代求职行为的影响》,既实用又符合学术要求。
重要提醒:今年开始,多所院校明确要求非全学生必须参加实验室轮转。比如北师大心理学专业,规定每周至少8小时在校实操。建议在职考生提前和单位沟通好弹性工作时间。
给大家支个实用妙招:建立"3+1"沟通机制。每月至少主动联系导师3次(邮件、微信、面谈各1次),每学期参加1次学术沙龙。去年顺利毕业的学员中,87%都坚持了这个方法。
文末答疑:
Q:试用期被警告怎么办?
A:立即约导师详谈整改方案,补交进度计划表
Q:出差多影响进度?
A:提前报备并提交远程研究方案(例如云实验、视频访谈等)
下期预告:《非全日制研究生选导师别上当攻略:这5类导师要绕着走》
非全日制研究生选导师“躲坑”门道:这5类导师要绕着走
第一类:把非全当“兼职学生”的导师
有些导师嘴上说“一视同仁”,实际压根儿没把非全学生当回事儿。组会永远安排在周中白天,完全不管你还要上班;发消息三天回一句,问就是“忙”。这类导师的潜台词是:“反正你也不是全日制,凑合毕业就行。”
“躲雷”技巧:直接问同组的学长学姐,导师平时怎么带非全学生。如果组里非全同学都是“散养”状态,赶紧跑!
第二类:课题方向和你八竿子打不着
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你偏想搞教育管理;导师专注理论研究,你满脑子都是实践应用……这种“错配”组合,轻则论文写得痛苦,重则直接被导师放生。
“躲雷”技巧:提前查清楚导师近3年的论文和项目,别光看官网简介。实在拿不准,直接发邮件问:“老师,我想研究XX方向,您这边有合适的课题吗?”
第三类:控制欲强到令人窒息
“必须每天打卡”“周末来实验室坐班”——这种导师,非全同学真的惹不起。你白天上班已经累成狗,晚上还得被他当全日制使唤,对了很可能工作和学业两头崩。
真实案例:某同学读非全工程硕士,导师要求每周线下组会+随叫随到,结果他被迫辞职才能毕业……
第四类:资源少、人脉差的老好人
有些导师脾气好、不push,但手里没项目、没数据、没合作单位。你想做实证研究?不好意思,自己想办法找企业调研;想发核心期刊?导师连推荐审稿人都没有。
关键信号:看导师名下有没有横向课题(和企业合作的),或者近几年学生发的论文质量如何。如果全是“灌水”文章,慎选!
第五类: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的
最坑的莫过于这种:让你帮他写本子、报账、接孩子,美其名曰“锻炼综合能力”。非全同学本来时间就紧,要是再摊上这种“家务型”导师,毕业基本靠做梦。
“防坑”绝招:直接问毕业生:“除了科研任务,导师会安排其他杂事吗?”如果对方支支吾吾或者说“偶尔帮忙”,懂的都懂。
说一千,道一万说句掏心窝子的话:选导师千万别只看职称和名气,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提前做好功课,多问、多听、多观察,宁可晚点定导师,也别凑合着跳坑。毕竟咱非全人的时间,真的耗不起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