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少在职朋友的私信:"老师,我想边工作边读研,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的考试时间是不是一样的?"今天我就用大白话给大家说清楚,特别是准备2024年报考的考生,一定要看到说一千,道一万。
我明告诉你: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的考试时间完全不同!这两个虽然都是在职读研的途径,但区别可大了去了。
一、考试时间差异
1. 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参加12月统考)
每年12月第三个周末考试,和全日制研究生完全同步。比如2024年考试就是12月21-22日,上午考政治/管综,下午考英语。
2. 同等学力申硕(免联考入学)
入学不用考试,但申请硕士学位要参加5月统考。2024年考试时间预计在5月19日(周日),上午考外语,下午考学科综合。
二、3个关键区别点
1. 考试难度不同
非全要考四门(政治+英语+两门专业课),国家统一划线。去年管理类国家线167分,教育类350分。同等学力申硕只考两门,60分及格制,像考驾照科目一那样简单。
2. 备考周期不同
考非全建议提前10个月复习,特别是英语差的要早背单词。同等学力申硕入学后才备考,一般提前3个月准备足够。
3. 补考机会不同
非全考生如果没过线只能来年重考。同等学力申硕单科成绩保留4年,今年英语没过,明年可以只考英语。
三、“上岸人”的血泪教训
去年有个学员张先生,6月才开始复习非全管理类联考,结果数学公式没记熟,逻辑题来不及刷,说一千,道一万管综只考了118分。建议现在就开始:
每天背20个考研英语高频词
每周做2套数学真题
下载"番茄TODO"记录学习时长
四、2024年新变化要留意
教育部最新通知,同等学力申硕考点新增7个地级市考点,像山东临沂、河南洛阳这些三四线城市也有考场了。但要注意报名截止时间提前到3月5日,比往年早了10天。
我强调一点:现在很多机构把"免联考硕士"和同等学力申硕混为一谈,其实真正免联考的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个毕业拿的是国外学位,需要留服认证,费用至少15万起。
对了给在职朋友的建议:如果急需硕士学历(比如要评职称),选非全;如果只想提升专业知识,选同等学力申硕。千万别被某些机构忽悠着报错项目,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硕哪个更容易通过考试?
先搞明白:这俩根本不是一个赛道的
很多人容易把非全和同等学力申硕混为一谈,其实差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学历教育,毕业能拿“毕业证+学位证”,和全日制一样要参加全国统考,分数线也基本一致。同等学力申硕属于学位教育,只能拿硕士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属于“先上课再考试”的模式。
说白了,非全的证含金量更高,但考试门槛也高;同等学力门槛低,但证书用途有限制。具体怎么选,得看你的实际需求。
考试难度直接对比
1. 非全日制研究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试形式:12月全国统考(初试)+ 院校复试,和全日制考生用同一套卷子、同一批录取线。
通过率:热门专业(比如MBA、法律硕士)报录比能达到5:1甚至10:1,初试过国家线就是第一道坎。以2023年为例,管理类国家线A区175分,但很多985院校实际录取线都在200分以上。
备考压力: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全都要考,在职备考时间紧张,尤其对脱离书本多年的职场人来说,复习压力不小。
2. 同等学力申硕:60分万岁的“开卷考”
考试形式:先免试入学修学分,课程结束后参加5月全国统考(只考外语+学科综合两门)。
通过率:单科满分100分,60分及格,且有多次补考机会(一般4年内通过即可)。很多专业通过率能达到70%以上,外语考试甚至允许带纸质词典。
备考技巧:题库重复率高,学科综合侧重基础概念,突击背诵重点容易过关。
适合人群完全不同
选非全日制研究生的:
需要双证(比如考编、落户加分)
学习基础扎实,有时间系统复习
目标明确,能接受2-3年边工作边读书的高强度节奏
选同等学力申硕的:
已有本科学位,单纯想提升学位
工作忙,求“稳过”
用于职称评定、企业内部晋升(不强制要求学历证)
费用和时间成本也得考虑
非全学费:普遍偏高。MBA这类专业全程学费10万起,名校甚至超过30万;普通专业3-8万不等。
同等学力学费:通常在2万-5万之间,性价比更高。
时间投入:非全一般周末上课,持续2-3年;同等学力课程1.5年左右,后期主要准备统考。
个人建议:别光看“容易”,得看长远
如果只是为了快速拿个学位,同等学力申硕确实更轻松。但要注意,它的学位证在部分公务员考试、企业招聘中可能受限。非全虽然难考,但双证在求职、考公时和全日制学历同等效力。身边有朋友为了考编,咬牙二战非全上岸;也有同事图省事选同等学力,结果评职称时发现单位只认学历证,白白浪费精力。
所以,千万别盲目跟风。先想清楚自己要证书干什么用,再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时间,选最适合的那条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