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陆家嘴某金融机构工作的小张,刚拿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证。当同事问起读研感受时,他却苦笑着说:"早知这三个坑,我可能不会轻易决定读非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所热门财经院校的非全读研到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要说的就是上课时间安排。虽然招生简章上写着"周末授课",但实际执行起来并不简单。小张的课程表经常出现"周六全天+周日半天"的安排,最夸张的一个月连续四周都有课。对于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他来说,年审期间根本没法保证出勤率。"我们班有个在四大工作的同学,说一千,道一万只能申请延期毕业,因为实在协调不开时间。"
第二个现实问题是学费性价比。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非全硕士的学费在6-8万之间,看起来比某些985院校便宜,但加上交通费、住宿费(外地学员)、论文指导费等隐性支出,三年下来实际花费可能超过10万。更要命的是,该校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全日制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在职人员要完成同样的课业量。"我见过最拼的同学,凌晨两点还在回公司的邮件,早上八点又要赶到松江校区上课。"
最让人纠结的当属证书含金量。虽然政策上明确非全与全日制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小张在跳槽时发现,仍有部分企业HR会特别关注学习方式。"有次面试,对方直接问我是不是周末班,还追问毕业论文是不是公司业务相关的课题。"不过他也承认,如果是本单位晋升,这个学历确实帮他达到了硬性门槛。
当然,非全读研也不是一无是处。对于这三类人来说,可能反而是明智之选:第一类是国企/事业单位需要学历镀金的在职人员;第二类是本地定居的职场人士,可以节省住宿成本;第三类是已有明确晋升通道,只差学历门槛的职场人。像小张的同事李姐,在银行工作十年,读非全后顺利晋升支行副行长,这就属于"精准投资"。
如果你正在考虑非全读研,建议重点考察三个指标:1)上课地点与工作地的通勤时间 2)往届生的毕业率数据 3)导师对在职学生的指导频次。另外要特别注意,该校的同等学力申硕项目不能获得学历证书,免联考的国际硕士项目则需要确认是否通过留服认证。
在职研究生学历找工作会被歧视吗?企业HR说出大实话
一、“看企业性质,更看岗位需求”
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做了8年招聘的HR说:“说白了,公司招人看的是‘性价比’。如果你本身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再多个在职研究生学历,大部分私企反而觉得这是加分项。”比如技术岗、运营岗,企业更在乎实际能力。学历只是门槛,过了线之后,谁有经验、谁能快速上手,谁就赢。
但国企、事业单位的情况略有不同。某央企HR私下提到:“如果是校招,全日制学历确实更有优势。但社招时,在职研究生反而能证明你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尤其管理岗、行政岗,这类单位对“在职研”接受度越来越高。
二、“别把学历当万能药,关键看你怎么用”
一位制造业HR举了个例子:去年面试了两个候选人,同样有在职硕士学历。A只会在简历里写“某大学硕士毕业”,B却详细写了读研期间参与了行业调研项目,还考了相关证书。说一千,道一万B拿到了offer。“企业怕的不是在职学历,而是空有文凭却没真东西的人。”
这也说明了一个现实:在职研的“含金量”,其实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业余时间上课、写论文、做项目,这些经历如果能和工作挂钩,反而比“全日制埋头读书”更有说服力。
三、“这些误区,害了不少人”
聊下来发现,企业对在职研究生最大的顾虑,其实集中在两点:
1. “是不是混文凭?” 一位金融公司HR直言:“如果简历上只有学历变化,工作内容却和过去完全一样,我们确实会怀疑读研的动机。”
2. “时间管理能力行不行?” 尤其是应聘高强度岗位时,企业会担心:边工作边读书的人,能不能适应加班或突发任务?
不过,聪明的求职者早就找到了破解方法。有人把研究生课程中的案例分析直接整理成作品集,有人用论文研究方向对接岗位需求。一位HR感慨:“遇上这种候选人,根本不会纠结是不是在职读的,反倒觉得他们目标明确。”
四、“硬伤不在学历,而在‘配套’”
一位资深猎头个人觉得了一个现象:当企业质疑在职研究生学历时,本质上可能是候选人的其他条件不突出。比如:
工作经历普通,想靠学历强行拔高
应聘技术岗却读了管理类硕士,专业不对口
跳槽频率高,学历反而显得“突兀”
这时候问题不在学历本身,而是整个职业规划的逻辑是否自洽。就像一位HR说的:“如果你工作了五年去读研,学的东西能马上用在业务上,公司巴不得给你报销学费。”
所以哈,下次担心在职研究生学历被歧视,不如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读研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还是单纯跟风?
2. 简历上的学历和工作经历能互相“加分”吗?
3. 面试时能不能三句话说明白,这个学历对做好岗位有什么帮助?
答案清晰了,所谓的“歧视”自然就消失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