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上班族在后台私信我:"听说扬州大学2025年在职研究生有新政策,现在报名还来得及吗?"、"读出来真的能找到好工作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话题,给准备报名的朋友吃颗定心丸。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扬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分三种类型:
1. 非全日制硕士:学费每年1.2万-2万(具体看专业),学制3年
2. 同等学力申硕:全程3.8万左右,不用参加联考
3. 在职博士:8-10万/3年,适合管理层进修
注意!2025年有两个重大调整:
① 教育类专业新增线上 实操部分
② 工商管理硕士(MBA)扩招30%
这两个变化意味着竞争压力会减小,教学方式也更灵活了。
说到就业前景,我专门找去年毕业的学员聊过。小王在银行工作5年,读完金融学硕士后升任支行副行长;李老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工资涨了2000多;还有自己开公司的张总,靠着在职博士学历拿下政府招标项目。这三个典型案例说明:体制内评职称、企业晋升、自主创业都需要学历加持。
哪些人最适合报考呢?
✓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评职称刚需)
✓ 30-40岁企业中高层(提升管理能力)
✓ 专科学历工作满5年想考研的
✓ 需要拓展本地人脉资源的
特别注意!今年新增"乡村振兴人才计划",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可申请学费减免。
报考建议:
1. 3月前联系导师确定研究方向
2. 准备好近三年工作成果证明
3. 英语薄弱的建议选同等学力申硕
4. 想转行的重点看新开的数字经济专业
说到对了,要不要读还是得看个人需求。如果是冲着升职加薪,扬州大学在本地的认可度完全够用;要是想转行到热门行业,建议搭配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记住,学历只是敲门砖,关键还得看工作能力。
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会被歧视吗?“懂行的人”真实经历分享
一、“非全日制”标签,真的会被区别对待吗?
朋友一同事的经历很典型。他本科毕业后进了国企,工作三年后考了某985高校的非全计算机硕士。本以为能靠名校文凭跳槽,结果面试时HR直接问:“你这学历是周末上课那种吧?”对了岗位给了一个全日制本科的应届生。一同事苦笑:“人家觉得我‘半工半读’,专业能力不如全日制。”
但另一个例子是学姐小陈。她在职期间读了非全的法律硕士,期间坚持在律所实习。毕业后不仅原单位给她升了主管,还有猎头主动挖她去做法务经理。她说:“工作经验+学历提升才是王炸,单靠文凭肯定不够。”
二、企业到底在意什么?内部HR说了大实话
托关系问了几个人事主管,个人觉得出三条潜规则:
1. 国企/事业单位:卡学历性质最严,招聘公告明确写“全日制”的岗位,非全连简历关都过不去。
2. 中小私企:更看重实际能力。有个老板直言:“只要你能干活,是不是全日制无所谓,但起薪可能比全日制低10%。”
3. 外企/大厂:情况最复杂。技术岗更关注项目经验,非全反而能证明你有实操能力;管理岗如果读的是MBA这类专业,反而算加分项。
三、“懂行的人”的血泪经验
1. 选专业比选学校更重要
读金融的非全硕士吐槽:“券商招聘只要全日制,简历投了20家全沉了。”而读计算机的同学却表示:“只要技术过关,公司根本不纠结学历类型。”
2. 别指望“混文凭”
某双非院校的非全研究生透露:“我们班30个人,答辩时5个因为论文太水被挂科。现在找工作,单位都要看学信网截图和成绩单。”
3. 人脉资源可能是最大收获
一位在深圳读非全MBA的大哥说:“同学里有公司高管、体制内领导,现在接项目都是靠同学牵线,比涨工资实在多了。”
四、这些坑千万别踩
盲目跟风考研:如果当前工作稳定,单纯为了“面子”去读非全,大概率会后悔。
选错导师:有些导师把非全学生当“隐形人”,论文指导全靠自己折腾。
忽视社保问题:部分单位不认可非全读研期间的工龄,考公考编要特别注意。
五、“上岸人”的真心话
“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会不会被歧视,完全看你怎么用这个身份。”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到技术总监的网友说:“我当年读非全时白天上班,晚上给导师做项目,毕业时带着两年行业经验+硕士学历,反而比全日制应届生有优势。”
所以关键不在于文凭本身,而在于你读研期间做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幻想靠一纸证书逆天改命,那真不如踏实工作积累经验。但如果你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把非全当作跳板,它完全能成为助力。
亲情提示一句:现在很多地方的人才补贴、落户政策已经开始把非全和全日制同等对待,未来歧视可能会越来越少。但找工作的时候,记得把学信网的学历验证报告直接贴在简历里,避免HR因为不了解政策而误判。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