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在职硕士值不值得读?""非全日制学历在影视行业吃得开吗?"今天咱们就唠点实在的,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
先说个冷知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可是广电总局直属单位,业内人称"电影界黄埔军校"。他们家的在职硕士分两种:一种是要参加12月统考的非全硕士,另一种是同等学力申硕。注意啦!2025年招生简章里明确写着,同等学力申硕不用参加联考,但必须要有本科学位满三年。
说到大家最关心的学费问题,我专门扒了2024年的收费标准。非全硕士全程大概5-6万,同等学力申硕便宜些,两年3万左右。跟动辄十几万的MBA比起来,这个价格在艺术类院校里算良心价。不过要注意住宿费得自理,北京租房可不便宜。
就业方面我采访了3位在读学员。张哥是地方台编导,他说:"在剧组里,导师直接给介绍中影集团的实习机会,这资源外头花钱都买不到。"李姐在影视公司做策划,最满意的是能接触未公映的影片做学术研究。但小王也说了大实话:"指望靠这个文凭立马涨工资不现实,关键看能不能把课程知识用到项目里。"
给准备报考的朋友三个建议:第一,想清楚是要学历还是学技术,非全硕士拿的是双证但考试难,同等学力只有学位证但门槛低;第二,提前跟单位确认是否认可在职学历,特别是国企事业单位;第三,周末上课要跨省的同学,算好交通成本,有个河北的学员每月高铁费就要2000多。
亲情提示:2025年招生有个新变化,所有专业都要提交作品集了。导演方向要交10分钟短片,编剧方向要交完整剧本,报考前可得提前准备。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同等学力申硕,用人单位真的认可吗?
先说学校本身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可不是什么野路子机构。1985年就成立了,直属于广电总局,专门研究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国家队"。像张艺谋、陈凯歌这些大导演的早期作品资料库都在这儿。光是北京电影资料馆就藏了3万多部中外影片,这资源在圈里绝对是独一份。
课程含金量如何?
他们家的课程设置挺有意思的。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分导演、编剧这些专业,而是按研究方向走,比如电影史论、影视创作研究这些。我有个朋友去年在读,说上课的老师都是参与过金鸡奖评审的专家,带他们拉片直接拿未删减版的经典电影分析。这种实操性强的教学,对真正想学本事的人来说挺对胃口。
用人单位怎么看?
直接问过几个影视公司的人事主管,得到的反馈挺有意思。某上市影视公司HR说:"简历筛到这种学历的,至少能确定两点:一是真喜欢这行,毕竟能坚持在职读下来不容易;二是对电影的理解不会太肤浅。"但人家也补了句:"关键还是看作品,学历算加分项不是必选项。"
行业隐形优势
圈里人都知道,这个中心的校友资源特别实在。他们办的"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基本就是行业风向标。去年参加活动的毕业生里,有两位直接进了央视纪录片频道做编导。还有个学姐在读期间跟着导师做课题,后来课题成果直接成了某省级卫视的节目策划案。
需要注意的细节
1. 学位证和全日制硕士长得一模一样,学信网可查,这点国家是认的
2. 想进高校当老师的话,有些学校可能会要求全日制学历
3. 影视行业更看重实际能力,见过不少非科班出身的牛人
4. 课程安排集中在周末,适合在职人员,但要坚持两年半
个人观察
发现个有趣现象:很多来读这个项目的,本身已经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有的是电视台编导想系统提升理论,有的是自媒体博主想转型做专业影评人。他们看重的不仅是那张证书,更是行业内的交流机会。上次去他们举办的学术沙龙,看到有在读学员直接和电影局领导聊政策,这种机会在别处真不好找。
对了说句大实话:在影视圈混,学历就像入场券,关键还得看进去后怎么发挥。要是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就算清华毕业也白搭;要是真能在这两年系统学习,把导师资源和行业活动利用起来,这个学历绝对能成为你的跳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